湖南秋收武裝起義的片斷回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0508
颗粒名称: 湖南秋收武裝起義的片斷回憶
分类号: K263.2
摘要: 1951年6月25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湖南秋收武裝起義的文章。
关键词: 秋收起义 党史 毛主席

内容

一九二五——二七年,中國大革命北伐軍發展到長江流域後,一方面工農羣眾和全國人民的革命浪潮的高漲,要求把革命繼續深入和擴大下去,另一方面反革命勢力——帝國主義、封建買辦勢力鑽到革命陣營裏來,破壞革命,企圖顚覆革命,維持並鞏固其反革命統治,階級矛盾因之尖銳化,政治形勢,急劇變化。從倪弼屠殺贛州工人,夏斗寅進攻武漢,蔣介石屠殺安慶民衆到「四、一二」大屠殺上海工人,揭穿了蔣介石反革命頭子的眞面目。革命勢力却繼續擴大深入,武漢革命繼續向北伸張,特別是南方各省(主要是湖南)農民運動的高漲,從反對豪紳惡霸,建立鄕村農民革命政權,到開始要求分配土地的鬥爭。『因爲目前農運的興起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及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麽大的力量壓抑不住。他們將冲决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汚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最後葬入墳墓。一切革命的黨、革命的同志,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檢驗而决定棄取,站在他們的前頭領導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後頭指手劃脚批評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對面反對他們呢?每個中國人對於這三項都有選擇的自由,不過時局的命運將强迫你迅速的選擇罷了。』這是當時毛主席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上對於决定革命勝負的眞知灼見。歷史的事實已證明毛主席的道路是唯一正確的。
   馬日事變是反革命勢力向湖南革命勢力進攻所製造的事件,由於當時的領導者機會主義的動搖,革命勢力遭受到極大的損失,接着萍鄉有『六五事變』,醴陵、萍鄉革命勢力退入安源。繼蔣(介石)馮(玉祥)徐州會談後,接着武漢政府叛變,在此情况下,我黨堅持革命到底,黨的『八七』會議批評了陳獨秀機會主義的領導路綫,改組了黨中央的領導成份,决定了堅持並深入革命的正確路線。於『八一』南昌起義同時,黨派毛主席來湖南領導農民秋收起義,以恢復並堅持革命陣地。毛主席奉黨中央命令來領導部隊行動,支持農民鬥爭,以打敗反革命勢力的進攻,恢復革命陣地,深入發動革命鬥爭。照毛主席口述,其計劃是要實現五點:(一)革命的共產黨與反革命的國民黨完全脫離關係,分淸敵我;(二)組織工農革命軍隊;(三)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分給貧苦農民;(四)推翻國民黨反革命政權,建立以共產黨為領導的革命政權;(五)組織蘇維埃——代表會議。此為中國革命史上秋收暴動的意義與目的。
   毛主席為了秋收革命鬥爭,曾僕僕風塵,奔走於安源礦工與平(江)瀏(陽)醴(陵)一帶農民自衛軍之間。當時反革命氣燄甚兇,到處捕捉工農革命青年學生羣衆,稍有『赤化』(革命化)嫌疑,即被槍斃。而毛主席不顧任何生命危險,終日奔走。當我們今天來紀念黨的誕生三十週年的時候,對於我黨領袖爲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爲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一貫艱苦卓絕,不辭勞苦,不怕犧牲,英明偉大的精神(秋收起義只是許許多多艱苦鬥爭事例中的一件),應發揚光大,普及於全黨同志效法。
   當毛主席到達部隊以後,即召開黨的會議(毛主席爲黨中央代表兼前敵委員會書記),决定行動方針,决計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盧德明為軍長,以安源的工人和萍鄉、醴陵的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一團(毛主席奔走安源時組成,王興亞爲團長),任左翼,進攻萍鄉(城堅未下)、醴陵(攻下),向瀏陽集中。收編夏斗寅進攻武漢時被葉挺同志所轄之十一軍二十四師所擊潰之殘部(流竄在鄂南一帶)為第四團,與第一團(武昌出發的□衛團)配合進攻平江,為右翼,第三團進攻瀏陽東鄉白沙市,擬十二日與第二團會師攻取瀏陽,各路得手後,十五日攻取長沙市,期在長沙數百武裝同志與數千工人內應下,奪取長沙市,以實現上述政治目的。不料由於四團的叛變,以及情况不明,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後部隊在瀏陽萬載之間集結整編,當時部隊路經桐木,小梘,行至蘆溪,遭反動軍隊江寳定營伏擊,加以暑天行軍,害瘧疾者很多,沒有根據地,部隊缺乏訓練,不能作戰,損失很大,盧德明犧牲。在此革命低潮的形勢下,動搖者有之,但堅决者雖身負重傷,仍跟着毛主席走。以後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中,許多好的同志,英勇犧牲,爲人民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今日尚存者不過三十多人而已。蘆溪失利,部隊繼續行進,經運花(到三灣部隊改編為一個團)、永新、寗崗,到達井崗山,建立羅霄山脈中段政權——革命根據地,開始了革命另一階段——蘇維埃土地革命階段了。
   十一月部隊奪取茶陵,第一次成立蘇維埃中國政權——人民革命委員會。以後便依托着井崗山的革命根據地,在革命低潮的時期內,長久的樹立起中國革命的紅旗,會合了湘東、湘南、湘贛邊農民游擊隊,特別是一九二八年五月,會合了朱總司令所率領的南昌『八一』起義的部隊,以後會合了彭德懷同志起義的部隊,集聚了革命力量,局部反攻敵人。在革命實踐中,毛主席創造了建立革命根據地,革命政權,革命武裝的建設,革命軍事理論。由秋收起義到井崗山根據地的創立,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時期,如果沒有毛主席英明的正確的領導,在當時革命低潮的形勢下,或者盲動冒險,或者退却逃跑,都必然會使革命遭到更大的損失,這是很顯然的。
   毛主席說:「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舉行了勝利的北伐戰爭,佔領了長江流域及黄河流域,打敗了北洋軍閥政府,發動了廣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鬥爭,但是到了一九二七年春夏之交,正當北伐戰爭向前發展的緊要關頭,這個代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國共兩黨及各界人民的民族統一戰綫及其一切革命政策,就被國民黨當局的叛賣性的反人民的『淸黨』政策與屠殺政策所破壞了。昨天的同盟者——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被看成了仇敵,昨天的敵人——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者,被看成了同盟者。就是這樣背信棄義地向着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來一個突然的襲擊,生氣蓬勃的中國大革命就被葬送了。從此以後,內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國代替了光明的中國。但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幷沒有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来,揩乾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他們高舉起革命的大旗,舉行了武裝的抵抗,在中國廣大的區域內,組織了人民的政府,實行了土地改革,創造了人民的軍隊——中國紅軍,保存了與發展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論聯合政府)這就是(八一)南昌起義與兩湖秋收武裝起義的一般的偉大的歷史意義。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