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五個向馬恆昌小組應戰的小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9874
颗粒名称: 介紹五個向馬恆昌小組應戰的小組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1年6月18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五個向馬恆昌小組應戰的小組的介绍文章。
关键词: 工业生产 先进经验 马恒昌小组

内容

在向馬恒昌小組學習與應戰的浪潮中,杭市各工廠的應戰小組由於正確吸收、運用了馬恒昌小組的先進經驗,就使得自己的小組逐步健全了起來,不論在生產上、學習上和各種中心工作中,都表現了它的作用。這些小組,無疑地將在今後的生產工作中被鍛鍊得更健全結實,而成爲大生產運動中的骨幹。雖然,他們現在還不能算是眞正馬恒昌式的小組,但他們在學習與運用馬恒昌小組經驗的成就上却是值得我們重視的,這裏特介紹幾個較有成就、較有特色的應戰小組:
   掌握小組情况搞好團結的周培良小組
   周培良小組是蕭山鉄路工廠的機器修理小組。組內共有九個人,三個老師傅、三個藝徒、三個幫匠,九個人有九個人的性格癖氣,如老師傅丁浩祥手藝好,辦法多,但是有「嘴上一套,手上一套」的毛病;老師傅沈嗣良技術好,有自滿情緒,看不起人;三個藝徒技術很低;周培良在當選了小組長後,就覺得把這個小組的團結搞好很重要,只有把團結搞好了才能搞好生產。於是,他就時常去找丁浩祥談談,談到過去痛苦的生活和現在的幸福,從現實的對比中,老丁的覺悟就逐漸提高了,一方面也用實例來敎育說服老丁,老丁家庭經濟上有困難時,周培良又在小組會上提出,大家討論後一致通過把發下來的十四萬元獎金借了十萬元給他,老丁在這樣的幫助團結之下,就逐漸改正了自己的缺點,變得工作積極、學習認眞,還被大家推選爲副組長。對於技術較好但看不起人的沈嗣良,老周就用了以身作則的方法去團結他,有一次沈嗣良弄一只刀架子化了八天功夫,老周覺得他操作方法上有些毛病,等他動手第二只時,老周就詳細地吿訴他改進操作方法,結果只要化兩天時間就做好,沈嗣良很感動,慢慢也就把驕傲自滿情緒扭轉過來,老周調工作後,就由他升做組長。老周又覺得要工作搞得好,主要的是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就利用工餘時間敎藝徒們基本手法,並在工作中不怕厭煩地指點他們,由於他這樣的辛勤教學,學徒韓繼正、張子興本來只會銼銼衣帽鈎子等,進步到能單獨修理一部較簡單的車床,而且都已考升爲幫工。老周爲提高大家的技術水平,又主動地團結技術人員,每週六晚上請工務員講解有關畫圖及機器的理論,小組就在講釋一節後聯繫實際,展開討論,使理論與實際結合,技術迅速提高。由於老周搞好了小組內外的團結,小組的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如二月份行政交下修理四十噸輪子車床的任務,規定八天完成,照他們自己估計却要二十五天才能完成,結果由於大家齊心,在春節中也不休息,加班到十二小時,終於把任務如限完成。老周說:「做一個小組長,你不掌握小組情况,了解大家的性格,對症下藥,幫助大家,團結大家,你的小組就沒有辦法搞好的。」
   改進操作方法和生産工具的浙江鐵工廠
   機鉗工場第六小組
   浙江鉄工廠機鉗工場的第六小組,在向馬恒昌小組應戰後的五個月中,曾在生產上做出很大的成績。應戰後第一個月產量提高了百分之十,第二個月再提高百分之十五,有幾種產品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到一百五十,最近在車製中耕機灣軸和蔴紡機錠子彈子婆司等時,更提高了工作効率一倍至三倍,質量也超過了原規定的精度;因此,他們的小組被評爲全廠和全市的模範小組。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由於學習馬恒昌小組的經驗,採取改進操作方法和生產工具而得來的,不是單純地依靠增加勞動强度的結果。如車花古筒原來眼子車兩次,平面車一次,每只要費三道手續,一人每天只能車到六只,經過老工人甘金生開動腦筋,把刀改裝成三把刀的排刀後,要三次手續的工作一次就能做好了;不但超額完成了工作,質量也有提高,原來耕機輪軸套每天定額一人車四只,靑工孫中興、蔣正棟研究後改了大釘針,同時採用了流水作業法,頂住了車使時間節省,就超額百分之一百五十。最近又學習了蘇聯先進的高速切削法,孟有鴻銑牙輪,定額是每小時一只,採用高速切削法後每只不要十三分鐘;生鉄活塞本來車一付要三天半時間,孫中興運用高速切削法後兩天兩小時就完成了。到目前爲止,他們改進生產工具就有七種。他們組內爲了開動腦筋改進操作法和生產工具,每個人都有很高熱情,孫中興晚上到甘金生家裏去研究,常常弄到十點過後才回去睡覺。他們又搞了繪圖班,在改製工具時自己就初步畫了圖樣交領導上審核。這種勞動熱情和技術鑽研相結合的結果,使產品質和量都大大地提高了起來。
   結合鎮反工作搞好生産的浙江鐵工廠競鉗
   工場第七小組
   浙江鉄工廠機鉗工場的第七小組,在初應戰時因組內技種複雜,有車工、鉗工、铇工、助理員等,同時靑工與老年工人之間又不團結,大家思想不集中,所以生產上搞不出成績。四月底組內人員經過調配,成為清一色的車工小組,技術上相同,大家比較投合得來。在大張旗鼓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展以後,他們就開小組會議修訂愛國公約,把保證堅决協助政府做好鎭壓反革命工作也訂了進去,同時又規定了每月總結和檢查的制度;但在運動開頭時,大家不過在思想上對反革命的危害性有了初步認識,不曾與行動聯繫起來,個別組員甚至思想情况還有些紊亂,如當潛伏該廠的反革命分子湯關先就逮後,有人竟以為湯匪沒有什麼罪行,後來經過聽報吿及行政上宣佈了就逮反革命分子的具體罪行,又參加了控訴會、公審會,讀報小組也專門誦讀有關鎭壓反革命的材料,再經過小組討論,一些紊亂的思想和錯誤的看法才被澄淸下去,認識到革命與反革命之間是勢不兩立的,敵我界限非常明顯,只有把反革命分子肅淸之後才能安心生產,特別是在某次聽到北京某工廠遭受特務陰謀破壞時,大家更憤怒地表示要行動起來,協助政府鎭壓反革命,保護生產。這樣,全組九個人中有八個熱情地檢舉和密告了二十四個反革命分子,王宏景一個人檢舉了九個,更把惡霸地主又是還鄕團頭子的叔父也檢舉了出來。一個思想比較落後的靑工王樟苗,也檢舉了兩個,他以前開會時不肯發言,現在則爭先發表自己意見,又開動腦筋改了一只方眼模子,車方頭五分螺絲每天可以車到一九〇只。大家的情緒都非常高漲,對技術的鑽研也比從前熱心了,工作効率很快地增加,五月份出勤率達到百分之百。爲了使鎭壓反革命的工作經常下去,他們又訂出了五條安全公約:㈠隨時注意反革命分子的陰謀活動,發現後就檢舉。㈡下班時檢查門窗有否關好及皮帶等有無滑落。㈢上下班時檢查一次車床,以防特務暗中破壞,並注意車床加油,保護機器壽命。㈣保證不在工場内吸烟,以防火燭。㈤保證做好消防糾察工作。
   訂立聯繫合同推動車間的朱鳳寳小組、
   王金鳳小組
   朱鳳寳小組和王金鳳小組,是杭江紗厰粗紗間的小組,也是全市的模範小組。她們在應戰中由於和各部門訂立了互相保證品質與產量的聯繫合同,在提高品質和節約原料上都起了很大作用。在沒有訂立聯繫合同之先,她們各部門工作之間常常有些矛盾,如梳棉間嫌花捲不够標準退回淸花間去,或頭道粗紗嫌熟條不好退回併條車去時,往往不肯接受,弄得彼此反而有些意見,同一部門的工作,如當車和落紗之間,有時也不够協調,工作上的配合改進就有許多困難。她們覺得這樣對搞好生產很不利,就主動的去和有關部門商量,大家認為訂了聯繫合同後責任可以分明,產品質與量也都有了保證,就先後訂出了五個聯繫合同,如頭道與二道間的合同規定:頭道保證供給二道標準紗,沒有毛頭、毛脚紗、爛紗、小紗等;頭道與併條也訂了合同,併條保證條子接頭接得牢實,合乎標準,頭道則保證一有條子馬上開車,不堆積,使條子筒子够用;鋼絲車與淸花間也訂合同,淸花間保證花捲沒有厚薄,尾巴長短適當,鋼絲則要求淸花間做到花捲扞子不往地下拉,花捲中一有雜物立刻停車互相研究;併條與鋼絲之間,落紗與當車之間也都訂立了合同。這樣,由於她們推動了大家訂出合同,各部門就特別留心生活,產品很少不合標準了,即使偶然有些缺點,退回時也肯虛心接受,注意改進了。另外,她們又建立了自己紀錄成績的制度,發現優點就在小組討論後紀錄下來,有缺點或生產上不執行合同,亦要紀錄,配合她們在應戰後就實行的個人每天紀錄制、交班打印制等制度,實行結果,在提高品質和節約原料上都顯出了不少成績,粗紗頭、回花已顯著減少,毛頭毛脚紗也消滅了,二道粗紗的單頭紗、三頭紗,五月份總結時最多的一個人也只二兩。爲了鞏固這些制度,她們又規定日期檢查個人計劃、愛國公約、互助公約、應戰條件等的執行情况。其他各車間和小組看她們搞得這樣好,也就學樣訂出計劃、公約和各種制度,大家齊心來搞好生產。
   ×××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克昌
责任者
马恒昌
相关人物
周培良
相关人物
朱鳳寳
相关人物
王金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