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土產展覽交流大會散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9091
颗粒名称: 上海土產展覽交流大會散記
分类号: G210
摘要: 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一日,当代报刊登上海土產展覽交流大會散記。
关键词: 上海 土產展覽交流大會 散記

内容

人潮從各個大門湧入會場,十六個展覽舘內都擠滿了觀衆。人們沒有駐足細看的時間,正像長江後浪推前浪,後面的人浪推着前面的人浪前進,觀衆祗能走馬看花地過去,好在時間有一個月,日子還長。
   一號、二號大門在南京西路,入口處都有大會模型亭,精緻逼眞,許多觀眾在參觀前,先看模型,對大會先有一個輪廓的了解,參觀起來比較方便多了。
   會場内散佈着十二個飲水亭,三個冷飲亭,九個休息棚,九個問訊處,幾個食品供應站。給觀衆不少方便。以小見大,足證會場的計劃佈置,精密週到。
   蓆帽部份展出的設計佈置很適當,把每個地區出品的蓆帽,都以不同的方式陳列,台□□的□出,使觀眾觸目地看到「台灣」兩個字,想到台灣,□□美□匪幫盤踞着,台灣同胞還處在恐怖的法西斯统治下、要我們趕快去解放台灣,要我們更努力地做好抗美援朝,鎭壓反革命等工作。浙江出產的餘姚金絲草帽,是各地區出產帽子中最精緻的一種,有些觀衆初看以爲是外國貨,接着就爲這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手工藝品而感到驕傲了。
   有一幅立體模型,說明蠟燭從迷信用品轉變爲農村日用品,幾位農家婦女在燭光前做活,遠處河邊一條漁船正在捕魚,船上點燃着蠟燭,這美麗的模型,指出了農民在翻身後不但生活漸漸走上幸福的道路,而且很快地擺脫了幾千年來的迷信思想。
   水產舘船形的建築,吸引了更多的觀眾,進門走了十幾步,就被一座人牆擋住了,這裏陳列一條鰭鮫,說明書上:這條巨餃出產在浙江舟山羣島普陀洋面,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七日,由玉環釣鈎船漁民莊春梅等五人捕獲,長達二十五尺,重約三千餘斤,肝重四百八十斤,魚肝油三百二十斤。
   水產動物的棲息和魚類的游動各有一個模型,說明水產動物的生活狀態。再過去是各種魚苗和魚類的實物陳列,玻璃缸中,養着各種魚類,許多觀眾,都爲「綠毛烏龜」吸收住了,這龜的背上,長滿了靑苔似的絨毛,在玻璃缸內來去游泳。
   畜產舘蒙古包式的外形,同水產舘一樣地吸引觀衆。進門佈置一幅鄉村圖景,點綴着牛羊。再過去一個轉動的大地球吸收住很多人,幾個大字說明這是「中國的世界第一」之一的豬鬃,年產量佔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五。各種豬鬃以及製成品,告訴觀衆豬鬃用途很大,從家庭用品直到有關國防的軍事用品爲止。增產豬隻,在經濟價值上是很巨大的。
   各種皮革和毛皮的原料和製成品中,鱷魚皮引起了一些婦女觀衆的注意。因爲鱷魚皮旁陳列着兩只用鱷魚皮製成的皮包。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梁荻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