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華娜和武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8739
颗粒名称: 華爾華娜和武訓
分类号: G210
摘要: 報章雜誌对影片「武訓傳」及「武訓精神」的批判,這才慢慢地對我思想上,還有一個同志特別强調的說:「在武訓這種:一無錢,二無勢,連自己都識不到字的情况下,『苦行興學』的精神,要比華爾華娜還要來得『偉大』些!」
关键词: 「武訓傳」 精神 思想

内容

像許多的人一樣,武訓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個歷史上的「偉人」,他的「苦行興學」的精神,不僅是我所景仰,有時我竟想望着自己也能效法他這種「忘我」犧牲的精神才好。
   記得去年在杭州看到蘇聯影片「鄉村女敎師」中的華爾華娜,雖然曾在當時貴族的彼得堡中學唸過書,但她有偉大的志願,願意到荒僻寒冷的西伯利亞去,做一個鄉村敎師;不顧任何艱難困苦,爲那裏的人民在沙皇的統治下,得不到讀書的機會的孩子,從事敎育工作,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倚靠着羣衆,克服了困難,她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獲得了很大的成就。
   大家看了之後都深受感動,在回途中,發揮各人主觀的意見。當時我就把武訓提出來與華爾華娜相提並論;同時改,剛從鄉下回來,那時杭州正是「武訓傳」影片放映剛剛過去,我沒有趕到看這部影片的機會,很感到可惜,以為這對我的思想上,等於少上了生動的一課,尤其是接二連三的從報紙上、刋物上、同學的口中,都一致稱讚這部影片,或歌頌「武訓精神」,更加使我感到遺憾不已。
   直到五月以後,才先後從報章雜誌上,看到對影片「武訓傳」及「武訓精神」的批判,這才慢慢地對我思想上,還有一個同志特別强調的說:「在武訓這種:一無錢,二無勢,連自己都識不到字的情况下,『苦行興學』的精神,要比華爾華娜還要來得『偉大』些!」
   我想,我是一個學文的,將來不是做文藝工作,就是從事人民敎育,由於這兩個人物的感動,使我對從事人民敎育,奠下了一番决心。我感覺在武訓及華爾華娜他們所處的環境,是這樣的困難,而他們却不顧一切的去做了;今天,我們生長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是多麽的幸運,難道還不應該更好的來從事人民敎育嗎?我應該以武訓及華爾華娜的精神來勉勵自已□去敎育別人。
   三月間我因參加土崇拜的偶像武訓的看法,有了懷疑與改變,及至看到五月廿一日人民日報社論號召展開對「武訓傳」影片及「武訓精神」之討論後,我才重視起這個問題,一方面參考人家的意見,同時檢查自己的思想,總算是將過去對「武訓」錯誤的看法,糾正了過來,在我的心目中,給他來一次重新的評價。
   爲什麽我過去對武訓這個歷史人物,會敬佩到這個地步呢?主要的原因是只孤立地從他的「苦行興學」,披着爲窮人文化翻身的外衣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了,而沒有從本質上去看問題,以爲他所以要向人家跪倒、磕頭,遭人拳打脚踢,忍受種種欺負,都是爲了窮人,這都是「韌性的革命戰鬥的性格」,他的精神是「偉大」的,「可佩」的。雖然他所主辦的「義學」裏的敎學內容,在現在看來是不好的,這主要的是,由於他不識字,只得倚靠人家,受人擺佈,不得不讓他們去教「三綱五常」這些東西,總之,他的主觀願望是「好」的。同時,我以爲應該從他當時所處的客觀環境來看,不應該對他有過高的要求。這就是構成我思想上的歷史「偉人」武訓的基本原因。
   很明顯,以上這只是一種片面的,主觀的,歪曲歷史的看法,而不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階級鬥爭尖銳化的時代,武訓却走了妥協的投降的改良主義的道路,反和當權派相勾結,興辦「義學」,緩和階級矛盾,完全喪失了勞動人民的階級立場。至於主觀願望呢,這是應該與社會實踐統一的,武訓的實踐(苦行)結果,乞討了錢,去放高利貸,辦了義學,又只不過替統治階級多培養了一批更死心塌地的奴才與爪牙而已。
   而且,像武訓所扮演的跪倒、磕頭、哀求等的醜劇,正是卑躬屈節的典型的奴才性格。毛主席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絲毫沒有奴顏與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寳貴的性格。」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什麽樣的精神才是中國人民最偉大、最值得表揚的,而今天,我們竟歌頌了一個剛好與此完全相反的奴顏婢膝的典型人物——武訓。我還用他來和眞正爲人民服務的鄉村女敎師華爾華娜相比,這是完全不適合的,錯誤的,等於侮辱了脫離自己原來的階級、而投身到革命隊伍的華爾華娜,當她的學生去投考學校,因出身貧民而被貴族學校拒絕錄取的時候,她就說:「這種舊社會是要推翻才會有新的希望的。」她同情革命、贊助革命,以一個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的人民敎師,跟一個背叛自己勞動人民階級,投靠反動統治者的「奴才」武訓相提並論,這正是由於不去分晰,研究,過去歷史中壓迫中國人民的敵人是些什麽人;向這些敵人投降並爲他們服務的人是否有値得稱讚的地方,這是一種多麽階級意識糢糊的表現呵!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