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一般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8419
颗粒名称: 西藏的一般情况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6月4日当代报登载西藏的一般情况。
关键词: 当代报 西藏 情况

内容

西藏地居中國西南部,離北京約有一萬三千華里。西藏整個面積為九十萬零五千平方公里(一說一百二十餘萬平方公里),全境東西廣約二千六百公里,南北長約一千二百公里,約等於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合,在我國僅次於新疆,居全國第二位。它的北界爲新疆,東北界爲靑海,東界爲西康,東南界爲雲南,西南兩界爲印度與緬甸)其中夾着不丹、尼泊爾、錫金(即哲孟雄)三個小國家。在這個高原上住着的藏族和若干其他小族,共有三百七十二萬二千人,以這樣廣闊的地區僅住有三百七十餘萬的人口,當然是地廣人稀,如以人口折合面積計算,每方公里僅有四個人。
   西藏的地形
   西藏是個高原,且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它的面積平均高度在五千公尺以上,所以有「世界屋脊」之稱;僅南部雅魯藏布江流域成一狹長的河谷,爲藏境人煙較盛,物產較富的地區。山脈均極高峻,橫亙北部的爲崑崙山脈,崑崙山脈的南支唐古次山脈,迤邐在靑藏靑康之間;岡底斯山脈在雅魯藏布江以北,喜馬拉雅山脈,蜿蜒在印度、西藏、尼泊爾、不丹界上,且為我國西南的屏障,其主峯珠穆朗瑪峯,高達八八四〇公尺,為世界第一高峯。
   河流以南部的雅魯藏布江爲主川,上源為馬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脈,橫貫於喜馬拉雅,外喜馬拉雅二大山脈間的谷地,東流會拉喀藏布河、拉薩河等入西康境,全河流長一千八百里。次爲西部的印度河,其上源為獅泉河、象泉河、狼河等,皆源出岡底斯山西麓,入印度合為印度河,注阿刺伯海。高原之上,湖沼甚多,中部尤其星羅棋佈,以騰格里海、布喀池、奇林湖、班公湖、扎林湖、瑪那薩沃池等為最大。騰格里海與瑪那薩沃池,藏人皆尊爲「靈地」,最大的騰格里湖有九百五十公里。此外在章塘的淡水河、鹽湖共有數百,鹽湖蓋有多數方里的鹽或鹽鹼,有些鹽湖簡直等於平地,沿湖有炭酸鉀、蘇打、硼砂等。但這些湖多是內湖,湖水不能外流,夏季便成沼澤區,就是河流也因大部湍急不利通航,僅雅魯藏布江會合拉薩河一段數百里間可通舟楫。
   西藏的區劃
   在地區劃分上,西藏分爲前藏、後藏和阿里三部分。
   「拉薩」是「聖地」的意思,是唐代吐蕃國的舊都,現為前藏首邑,亦爲全藏政治、宗教、文化、工商業的中心,城垣位於拉薩河北岸掩蔽的河谷內,四周高山環抱,平疇廣闊,氣候很溫和,土質很肥沃,故農業相當發展,拉薩城附近亦可種蔬菜,蘋果、桃子及花草等類。同時拉薩大道四通八達,因而商業頗繁盛,貿易以穀物、牲畜、磚茶爲主,城內已有電燈電話等設備,居民約有六七萬人,其中喇嘛約佔四五萬人。城西北布達拉山上有布達拉寺,亦名皇宮,爲一十三層之高大建築,壯麗異常,爲藏人最高建築術的表現,亦為世界上最顯赫的建築之一,達賴喇嘛就住在這皇宮裏面。日喀(一名扎什倫布)為後藏首邑,地在雅魯藏布江與年楚河合口處,高出海面一萬二千尺,背山面水,形勢壯偉,商業亦頗發達,居民約九千人,附近沃野相連,農業亦相當繁盛,西南有扎什倫寺,周三里,繞以城壁,規模僅次於拉薩的布達拉寺,是前班禪喇嘛駐在地。噶大克亦稱噶爾渡或加托克,爲阿里部首邑,在印度河上流,爲西藏西陲的重要都會,與噶什米爾相距甚近,即離蘇聯國境也不遠,北可通新疆,此地在英帝國主義者逼迫下,於光緒三十年(即西曆一九〇四年)與江孜同時開爲商埠,現在每年夏季與印度貿易甚盛,惟到冬季則因冰雪封阻,商路斷絕。
   西藏的交通
   西藏的交通,因地處山多,同時又在封建勢力多年統治之下,當然是比較落後的。河流不通航,鉄路至今尚未有,雖原有川藏鉄路的計劃,惟迄未勘測。因此與外地的交通僅靠獸力運輸的大道。西藏與外地相通的大道共有四線,一線由拉薩北行越過近兩萬呎的高山,過庫庫諾爾到甘肅蘭州西的湼源,路長三千七百零五里,驛行約須五十天到六十天,因爲夏天水草多,同時天氣亦溫暖,故一般商旅多在夏天行走。一線爲由拉薩東行,經太昭、昌都、巴安、理化、打箭爐(即現今西康省會康定)到四川城都,此路較由蘭州至拉薩略近,過去多由內地運茶到西藏,故有「茶路」之稱。一線爲由拉薩西南行,經江孜、亞東至大吉嶺,再繼續至錫金或至靠近大吉嶺的加里蚌,為西藏至印度的貿易商道,由拉薩到印度的干托克共約三百三十里,郵件需八天至十天可達。一線爲由拉薩西至印度河上游的噶大克,再到拉達克的首府列城,共有九百里。極西聯接印度與新疆的山道,從斯瑞那加通過波擇耳與洪扎兩山道可到新疆的疏勒。
   西藏與中國內地交通是這樣的阻塞與不方便,但由印度到西藏却是一種相反的情形,過去英國所建的印藏鉄路已通至藏邊大吉嶺,從大吉嶺到亞東經江孜又有汽車可去拉薩。英帝國主義者建築這條鉄路,當然是為了通過這條鉄路來便於侵略西藏。
   西藏的氣候
   西藏因地處高原,故在這個百萬方公里的地方竟約有四分之三高在拔海萬呎以上。因而西藏氣候受制於其地勢與四圍的山地很大,最高地帶空氣相當稀薄,同時受强烈陽光的輻射,使得晝夜溫度變化很大,畫夜溫差超過八十度,短促的夏季有達九十度的,冬季有低至負四十度,當然冬季的冷,主要還是由於強烈的風所致的。不僅晝夜溫差很大,同時各地溫差亦很大,例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區氣候相當溫和,而向風的喜馬拉雅山坡,又變成了副熱帶氣候,至北部的高原地帶,却又非常寒冷了。如以拉薩附近的氣候作標準來看西藏氣候的話,拉薩的氣候是這樣:該地分爲兩個不同的氣節,五月至九月爲雨季或生長季,其餘月份為寒季或乾季,春秋兩季皆極短促。因地形混亂了風向,故夏季東南季風顯明,冬天則多西風、而且支持時間較長,一月均溫爲三十二度,七月均溫爲六十四度,平均溫四十八度。在雨季以前五月溫度最高,一年平均有二百二十五天有霜。根據拉薩氣象台的報告,一九三五、一九三七、一九三八的三年的平均年雨量爲十八吋。
   因為西藏每個地區所處的地形不同,當然氣候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生產上也就發生顯著的變化。在氣候比較溫和的雅魯藏布江流域,是可資耕種的地區,盛產棵麥,而大麥、小麥、豆、稻等亦略有生產。牧畜以北部為最發達,除牛、羊、馬、駱駝等外,尚有特產的犛牛與山間的熊、鹿、羚羊等野獸。而且羚羊角、犀角、鹿茸、麝香等,為西藏有名的特產,每年輸出數量甚大。西藏的農業不甚發達,氣候地理固有很大原因,同時西藏人民的生活,有許多人是靠游牧生活的,他們的主要食品是肉類和奶類(一如蒙古人民生活一樣),這也是農業不甚發達的原因,如果今後能將土壤詳細調查,並開發水利,培育適合的品種,在許多沼澤地區農業生產仍有很大發展前途的。
   西藏的工商業
   西藏的工商業,當然也很落後,除拉薩有兵工廠、發電廠、造幣廠各一家外,此外還無近代工業,僅有手工業,手工業出品最著名的爲藏香及氆氌。吳省欽在他的一首藏香詩裏這樣描寫着:「甘松及珠貝、百鍊入鐺,搗作元霜精,搓作金管貌,星星微火來,煙篆四騰掉,其臭淡無言,其爐光有曜,重帷閉少時,融液透百竅,辟邪具神通,那必數醫療。」雖不免有些誇大,但不難看出它的名貴。至於氆氌係以緜羊毛織成,美觀而又結實,上兩項手工業作品,西藏每年輸出亦多。至於商業情形,西藏有藏香、羊毛、犛牛、皮革、藥材、鹽等物輸出,輸入的有布疋、棉紗、茶、穀等。輸入品中茶為大宗,且向以華茶爲主,過去由內地輸運到藏的磚茶,每年約在一千三百萬磅上下。惟華茶自川運藏,運費過高,故已爲印度茶商所運的茶所排擠。在西藏輸出物品中,以羊毛為大宗,據印度年鑑載,每年輸印的羊毛約在三百至五百萬斤,另據一九四八年西藏「財長」薩卡巴稱,此項輸出羊毛,價值約在三四百萬美元,食鹽每年輸出約在二千二百萬噸至三千萬噸,多輸往不丹和尼泊爾。西藏對外地貿易地點為打箭爐(對四川貿易地點)、阿墩子(爲對雲南貿易地點)、西寧(爲對靑海貿易地點)。對國外貿易以對印度為主,貿易地點在亞東、江孜及加托克三地。這三個地點是帝國主義經濟侵略西藏的據點。亞東一名茅屯,爲西藏南面門戶,介於不丹及錫金之間,光緒十九年闢為商埠,距印度大吉嶺僅八十里。江孜一名季陽則,在日喀則的西南,為藏印交通衝要地點,光緒三十二年因「中英條約」與加托克共開為商埠,這些對外貿易商埠的開闢,對於外貨輸入,非常便利。西藏的輸入品中,大部分來自印度及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家,故今天西藏的商業權亦大部分操於印度政府的手裏,這就是為什麽印度政府不願意我們解放西藏的原因之一。
   西藏的資源
   西藏的農業商業及工業雖皆不甚發達,但西藏尚未開發的物質資源仍是相當豐富的。例如西藏礦產蘊藏量就很大,前日本櫻井基峯在其西藏遊記中曾說:「僅西藏礦產一端已有建築鐵路的資格。」西藏境內礦藏之富,首推東部之金,量多質良,據花得樂英軍入藏記礦務類上講,僅拉薩以北的納爾倉,礦苗即長約九百里,所以外人喻西藏金量爲北美加利福尼亞省(California)第二。西北部的羅克多一帶產金亦富,且因產金而使此地出名,這個產金地方,在印度河上游,爲新疆通印度的山徑,其餘阿拉泰、托克扎龍等地都產金。次於金的,即為湖鹽,西藏大多數湖泊產鹽,特別以唐格拉攸穆等十一鹽池爲最豐饒。湖鹽為西藏人民換買糧食最主要原料,西藏人民主要食糧為靑稞,而靑稞產量不够需要的半數,但西藏有廣漠無垠的食鹽,藏民得以儘量採取,用犛牛拉往尼泊爾、不丹兩國以換取小麥(因尼泊爾、不丹盛產小麥)。其他礦物如銀、銅錫、鉛、煤、松蕊、水銀、瑪瑙琥珀、磨石、金石、硫磺、石燕、石膏、石綿、水晶、墨晶、金鋼石、黑硝礬等亦到處皆有。近來帝國主義者的反動報紙又不斷宣傳說西藏礦裏有製造原子彈的鈾。帝國主義者為了屠殺人類,當然也就注意屠殺人類的原料。
   西藏的文化教育與
   政府軍隊
   西藏的文化敎育與政府、軍隊情形:現在西藏的所謂敎育,也就是佛敎,除極少數高僧貴族紳士嫻於佛敎外,其他人民什九未受敎育,不獨不識漢文,且對藏文字母亦多不識,故文化非常落後。學校除前藏別蚌後藏札什倫布有官立藏文大學(即藏人所謂的紫老札)二所專門作爲敎育貴族子弟外,其餘各縣無一定學校,即有的也完全屬於宗敎敎育,不能與新式學校並論。此外也有些像中國內地似的私塾,有的甚至男女合班,但皆人數不多,且以小喇嘛居多,並多以戒律、諸論、六度、因明、空經等佛點為必修科以麻醉人民。
   西藏政府的組織:因西藏政治的特點是「政敎合一」,所以政權的支配者即爲宗敎領袖,在政治上完全是一種集權,政權敎權集中一人,好像中古時代的歐洲羅馬敎皇一樣。西藏的宗教領袖爲達賴,故政權領袖亦爲達賴。達賴之下有三「司倫」(司倫相當於國民黨政府的院長),「司倫」之下設立「噶廈」,為「西藏政府」的最高權力機關。此最高權力機關由「噶布倫」四人組成(噶布倫相當於部長或委員),其人選例定俗三僧一,由四「噶布倫」組織行政會議秉承達賴及「司倫」的命令行使一切政權。「噶廈」之下各文武機關均以四品官管轄之(按西藏官等,達賴為一品、「司倫」爲二品,「噶布倫」爲三品,祕書長、祕書、總司令、代本「團長」爲四品。以下還有五、六、七品等級)。西藏的「拉薩政府」共以三百五十名僧俗官員組成的。西藏的地方行政機構,基本單位為「宗」(宗等於內地的縣,每宗設有宗本,等於內地的縣長,宗又分為大宗、中宗、小宗、邊宗四種),所有關於地方政治軍事敎育等槪歸其管理。據一九四八年中華年鑑載「西藏政府」轄區內共有一百二十三個「宗」(一說一百三十宗或一百七十宗)。宗以下為鄕,(藏名不詳),設有「却本」有稱「更布」者),「却本」以下有「米米」(一稱「新本」或「俄巴」相當內地的村長),「米米」之下為「家本」(即村內的組長)。「西藏政府」過去曾有親漢派與親英派之爭,自親英派於一九四七年七月將親漢派熱振攝政殺死後,「西藏政府」遂完全成爲親英派所掌控,這也就是爲什麽「西藏政府」反對我進軍西藏和解放西藏人民的原因之一。
   西藏的軍隊:西藏在淸時還無正規部隊,乾隆五十七年,始爲額定五千一百六十五名兵,淸失統馭後,到民國初年,西藏始建近代式部隊。在一九四六年以前,藏軍共有步、騎、砲兵共十三個「代本」(『代本』說是等於團,實際上等於營,因每一「代本」僅有五六百人),估計約有八千人。據今年七月緬甸時報載稱:西藏正規軍人數約一萬二千人。實際上該時不會到一萬二千人。因據最近(即十月三十日)加爾各答電稱,旅印藏人還說:「西藏除有十四代本軍隊,每代本約五百人,總計七千人。」由此可以判斷,西藏正式武裝只不過八千人左右,即令於我軍進軍後擴充也不過一萬至一萬二千人,當然可能還有後備部隊一萬到二萬,但大部分無槍。另西藏民間存有槍枝約萬支左右。西藏軍隊的裝備,據一九四九年僞國防部統計,全藏共有機槍四十挺,迫擊砲二十門,野砲二十門,山砲六門,步兵砲十門,步槍連庫存在內約三萬餘支(槍齡多已古老,有的甚至已不能用)。實際上可能比這些數字多些,因在印度的「西藏代表團」也不否認:「西藏確會向印度購買軍火。」(見一九五〇年六月四日法新社巴黎電引印度廣播稱)。西藏軍事的編制系統是:(一)「馬基康」——即直屬噶廈的軍備處,是西藏最高軍事機關,管轄全藏軍隊,有「馬基」(即總司令之意,三品官)四人(過去僅一人,一九四七年增至四人)。(二)「代」——相當於團,是藏軍編制的最高單位,每「代」設「代本」(相當團長,四品官)二人。各團的代號,係按藏文三十個字母的秩序排列。(三)「如」——相當於營,設「如本」(相當營長,五品官)一人。(四)「甲」——相當於連,設「甲本」(相當連長,六品官)一人。(五)「定」——相當於排,設「定本」(相當排長,七品官)一人。(六)「久」——相當於班,設「久本」(相當班長)一人,班為部隊最基層組織。藏軍的訓練並不很好,在一九一八年「西藏政府」曾設立有「仲札馬噶」(即貴族教訓隊),完全由英帝國主義者派人主持。達賴十三死後,「仲札馬噶」停辦,英帝國主義者在江孜辦一軍官訓練團,代為訓練軍官。西藏貴族子弟亦有不少到英、印學軍事的。西藏的軍隊紀律很不好,時常敲詐人民,不過攻擊精神還好,只要攻擊令下,即蜂擁前進,但如一敗,則潰不成軍。
   西藏人民的生活
   最後談談西藏人民的生活:西藏基本上是一個封建社會,因此西藏的統治階級將西藏人分為三等九級,各級間不相往來,不通慶弔,界限非常嚴明。這三等九級是:(一)拉布(上等):拉布楷拉布爲上等上級,達賴攝政及達賴之家屬等屬之。拉布楷丁(上等中級):司倫噶倫、甘丹赤巴(甘丹寺主講)及各大寺之活佛,格喜(僧人的一種學位)等屬之。拉布楷達馬(上等下級):祕書、代本、宗本及普通喇嘛屬之。(二)丁(中等):丁楷拉布(中等上級):地主英雄、世家的後裔及能獨力捐資「助國」者屬之。丁楷丁(中等中級):書記、小吏、侍從、庖人等屬之。丁楷達馬(中等下級):軍人、農民等屬之。(三)達馬(下等):達馬拉布(下等上級):官吏的婢僕屬之。達馬丁(下等中級):無定居者、獨身男女、乞丐等屬之。達馬達馬(下等下級):屠人、淸道者、收屍者、金工、鉄工等屬之。西藏人民雖分為三等九級,但基本對立的階級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西藏還沒有無產階級,不過隨着帝國主義的入侵,已經產生了買辦性的商業資本家。此外尙有一個龐大的社會集團——喇嘛,據一般估計,喇嘛佔西藏總人口十分之一至二。(喇嘛爲什麽這樣多,我們將另述及之)。此外,藏人被剝削而流為乞丐的,在某些城市數目也非常之多,如日喀則一萬四千市民中(包括喇嘛四千)即有四千多是乞丐。西藏的地主階級擁有大量的土地,按西藏規定土地最高所有權屬於藏王,西藏已耕地及牧地的具體分配,據估計貴族及寺院各佔十分之三,「藏政府」佔十分之四——其中一部分給高級官吏,充作薪俸,另一部分分給各機關充作經費。政府機關的莊園一般的均由地方有勢力的人(不是貴族)以一定的租額承包,這種人藏語叫作「差巴」,相當於二地主;他們所承包的土地數量往往很大,例如康西汀達宗四家「差巴」就承包了「汀達宗政府」的全部土地,僅繳租即達十二萬六千斤靑稞之多。
   各封建領主在其領地內,對農民的壓迫與剝削非常厲害,譬如地主所僱用的奴僕或租與土地的佃農,不經地主許可,不准離家,即便在能請准的情况下,也必須繳付鉅款,而且在離開期間,那麽就是一兩個月,也必須對地主與賦稅負完全責任,假如農民潛逃被捕獲,除須交足逃亡時期的欠款外,並須受嚴厲的刑罰,刑罰之慘甚至於割肢斷體,剜鼻去耳,直似人間地獄一般。至於剝削情形,地主將土地一部分強迫租給農民,年買約佔年收穫量的十分之八;另一部分則强迫農民耕地,不付任何代價。此外,農民還要貢納地主各種臨時徵收的物品,還要服勞役當兵,例如地主修建房屋,貿易運輸,動輒數月之久,都要農民出伕出畜,不但沒有代價,而且還要自己帶飯;,如果是修建房屋,修好後還要向地主送禮慶祝。在兵役方面,除「西藏政府」徵兵外,各大地主之間常有衝突,每次都要農民自備槍馬、糧食等爲之作戰,打死了沒有撫恤,戰敗了所遭受的損失,還要由農民分担賠償。此外對農民還有着各種稀奇古怪的負担,甚至遇到天災收成不佳,也說是農民敬神不周,要向地主繳納罰款。所以西藏地主對農民待遇之苛,正如趙盛鐸所寫的「西藏民族之社會生活及禮俗之研究」一文中所說的:「有甚於十二、三世紀俄國的莊園(C日an。r)制度」,另外,西藏擁有牧場的地主對牧民的剝削同樣是很厲害的,按西藏的牧民分兩種,一種是自己有牛羊,在地主的牧場上放牧,即以畜產品繳租,這種牧民無固定住所;另一種牧民自己一無所有,租地主的牛羊,並在地主的牧場上放牧,他們除了繳租外,並須負責繁殖牲畜,這種繁殖牲畜辦法:牛羣通常用三生一制,即每三頭母牛每年要增牛一頭;羊羣通常是用二生一制,最輕的是不生不死制,牧民退租時將所繁殖的牲畜連同起租時的牲畜,一併還給地主。
   西藏的農民和牧民在這種殘酷剝削下,所以農民爲了維持生活,不得不再增加勞動時間,進行副業生產,據說他們每天工作都在十八小時左右,但是他們仍然終年不得溫飽。因此西藏農民大多未老先衰,一般三十歲左右的人,多已望若四五十許,一旦不能再從事勞動時,假使無子女或有而無力撫養老人,便只有走上乞丐的一條死路。牧民是同樣的貧困,許多人終年以奶渣爲生,甚至連綹粑都被當作珍品。
   (轉自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人民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