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屋脊:西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8056
颗粒名称: 世界的屋脊:西藏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5月31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西藏的介绍。
关键词: 西藏 领土 发展

内容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南部有一塊面積九十萬五千平方公里(另說一百二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的土地,這塊土地是世界著名的第一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這就是已經取得和平解放協議,等待我人民解放軍開入的西南最後一塊領土——西藏。它在漢朝以前的歷史裏叫做「三危」、「西羌」,到唐朝叫做「吐番」,在明朝叫做「烏斯藏」,在清朝也有人把它叫做「衛藏」,在西洋人的記載和譯音中叫做「土伯特」、「圖伯特」、「唐古特」和「上格拉」等。它是組成中國的版圖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的東邊就是西康省,東北毗連靑海省,北接新疆省;西南及南邊以喜馬拉雅山爲界與不丹、尼伯爾□錫金(哲孟雄)三國及印度的喀什米爾、阿薩密接壤。全境東西約長二千公里,南北廣約一千三百公里,面積僅次於新疆省居全國第二位。
   在地區劃分上,西藏分爲前藏、後藏和阿里三部分。前藏的拉薩是政治、宗敎、文化、工商業的中心,市北有高達百公尺的十三層大廟,達賴喇嘛就住在裏面;後藏首邑日喀則在雅魯藏布江與年楚河合口處,有扎布倫廟週約三里,是前班禪的住地。
   西藏境内地勢高峻。它有七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北有崑崙山,南有喜馬拉雅山,中部蜿蜒着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脈,構成了一個平均拔海五千公尺以上的大高原。即使最低的雅魯藏布江流經的大谷地,也有三倍於泰山的高度。喜馬拉雅山脈的最高峯名額非爾士峯,拔海達二萬九千呎,爲世界第一高峯。亞洲的許多大河,如長江、黃河、恒河等都由西藏高原的四週流出,這就是「世界屋脊」稱呼的由來。此外,在中、南、西北部還散佈着很多湖泊羣。
   因為地勢關係和水勢急湍水道不能利用,西藏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到現在爲止,還沒有一條通本國內地的公路,僅有供獸力運輸通行的「大路」。從蘭州去西藏,有一條經過西寧、海河、鄂陵海等地較爲平坦的道路,行程約須四十天;另外從西寧西南向爬過唐古拉山,或從成都入西康也都可以到西藏,路上山很大,但行程却近一些。西北與西藏間頻繁的商業往來,大半都是走第一條較平坦的大路。藏北和南疆毗連一綫,交通更加不便,但也有通路。總之,從西藏的交通現狀看,西藏同內地的交通是很不便利的;相反一面,英人所築印藏鉄路已經通達藏邊大吉嶺,從大吉嶺到亞東經江孜又有汽車可去拉薩,自印度入藏比在國境內往來格外便利。西藏和內地交通的隔閡,正是國民黨反動派的狹隘民族主義政策、無視西藏人民利益所造成的惡果;而藏印間交通近便,却充分暴露出英帝國主義銳意經營藏邊的侵略性質。
   西藏西南與印度的喀什米爾接鄰,由印度喀什米爾首府斯林那加經吉利卡山隘,可直抵南疆蒲犂而達莎車,又從吉利卡山隘到阿富汗邊境只七十公里,到蘇聯邊境僅一百二十公里。過去中印文化交流以西藏爲媒介地;自藏族興起後,才引起西北西南邊陲文化接觸和開發。因此,西藏的得失,無疑要改變我國和中亞各國的關係,不但直接影響靑、康、新、甘、川、滇各省,間接還會影響中亞細亞和蘇聯。西藏所處的地理位置是愈來愈具有國際意義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帝國主義就曾籌畫在西藏建立空軍基地,顯然不是沒有原因的。西藏的物產和資源
   在西藏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三個經濟情况的地理分區:(一)是土地肥沃產物豐富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區。(二)是小片谷地的印度河上流區。(三)是高原湖泊散佈的內陸高原區。
   (一)雅魯藏布江谷地區:他是西藏第一大河流經過的南部谷地,包含一小塊肥沃的拉薩平原,由於四外林木禽獸的繁盛和牧草農產的豐美,被稱爲西藏的樂土,有較多的人口,有聚集成衆多的部落,有著名的宗敎城市,而且由於和西康印度的交通較便,貿易茂盛,而建立了較繁盛的商業城市。在自然條件上,受到了印度洋季風的影響,雨量可達一千公厘,溫度在夏季可達攝氏十七度至二十九度,因此不僅出產森林、果木藥材、离獸、牲畜、農產、蔬菜,而且也有簡單的加工品和工藝製品,同時在交通條件上,河中有時可以行筏,山地可以通行馬隊。若干的農業和手工藝生産者,集聚在拉薩、日喀則、江牧、亞東、聶拉木等城市內,經營毛皮、礦金、食鹽、農產、工藝品等交易活動。
   (二)印度河上流區:本區在行政區域上以往也有過「阿里區」的名字,區內由於高山環繞,空氣乾燥,構成了一種草原氣候,少雨而在某種季節內却落雪甚多,因此林木和禽獸還能相當蕃盛,因此除了畜牧業比較發達並略有林產和礦產外,工商業都不發達,只有噶大克為本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而且只限於夏李的時節才表現出短時的活躍。
   (三)北部內陸區:這是崑崙山和外喜馬拉雅山中間的大片高原,平均拔海四千公尺,四面是高山阻塞,中間是荒原沼澤,多暴風及雪雹,沒有長的河流,也沒有大的城鎭,只有少數人口集聚的村落,不甚固定的分布在沼澤和谷道的附近,放牧着牲畜,間或採取一些礦物和經營一些水草田,既沒有農業生產可言,也談不上工商業,只有在夏季的節令中通過一些外來的商隊,在新疆、靑海、雅魯藏布江、印度河間往來着,平常日子裏完全是一種落後的半原始經濟狀態。
   在西藏的地區內,主要的經濟資源和經濟情况可分成捕獵、林業、牧業、農業、礦業等。
   1.捕獵業:西藏出產野犛、野驢、羚羊、野兔、狐狸、雪豹、熊、狼、貂、獺、麝鹿、藏鹿、野羊、野馬、野騾、雪鷄、鷓鴣、雀類、鶇類等有用禽獸。
   在雅魯藏布江谷地及喜馬拉雅山地中,出產栗熊、瞪羚、麝鹿、釐牛、無尾兔、黑熊、雪豹、羚羊、斑羚、野騾、雜色熊、賽驢、野羊、狐狸、麋鹿、藏猴、雪雞、雉雞、雪鷓鴣、鶺鴒、藍鷄、褐鵰等,而亞東爲本區重要皮毛麝香的交易市場。
   在印度河上流出產羚羊、犛牛、麝鹿等,在內陸高原區出產野騾、野驢、羚羊、釐牛、雪雞、鷓鴣、藏兔、狐狸、瞪羚、野羊等,在當地人民生產收益上佔有重要位置。
   2.林業:在一般高原地區只有苔類,草類及少數灌木,若干地區因缺少勘查,尙不知道林木生產情形,由外喜馬拉雅山至喜馬拉雅山一帶山地中,有雪松、冷杉、雲杉、喬松、柏木、檜木等松柏科經濟林木,在四千公尺以下低山則有械木、野梨、木蘭、玉蘭、女貞、白珠樹、黃杞、山荆子、靑珊瑚等有用林木,向南至藏布江谷地及山谷通道中,因氣候溫暖,除有冷杉、雲杉純林外,低地並有山棕櫚、柑橘、野梨、野蘋菓、藏棗、枳梖、榛子、茶蔗子、懸鈎子等印度式及林木和菓木等,此外在海拔較低山地中,出產曲枝柏、白楊、柳木、小蘗、刺李、皂莢、黃櫨、藏械結香、杜鵑、忍冬、瑞香、黃馨、山茉莉、靑莢葉、金絲梅、野扇花、羅多木、錦鷄兒等多種有用林木灌木等,將來用國家力量經營,林業可能成為一種主要的經濟事業。
   3.牧業:西藏的畜牧業以毛牛、山羊、棉羊為主,估計全藏約有毛牛四十萬頭,山羊一百萬頭,棉羊五百萬頭,大部分滋生在雅魯藏布江及印度河谷地內,一小部分生養在高原中,在南部地中宜於馬、騾、驢、犬、猪、鷄、黃牛等禽獸的繁殖,在北部高原中,有些地方也可以繁殖馬騾和駱駝等,主要的畜產品以羊毛爲主,各類獸皮次之,以亞東爲主要的輸出中心。
   4.農業:西藏的農業基礎很落後,高原中間或有一些水草田,而且只能種一季,遇有氣候驟變則受到損失而收穫大受影響。一般的作物限於耐寒的裸麥和冬麥,只有在拉薩附近的小片谷地中和以南的溫暖谷地中,才宜於農業生產,作物種類以麥類、豆類、煙草、蔬菜、瓜果、薯芋等爲主,今後在土地土壤確實調查後,培育適合的品種,在若干的沼澤地帶和河谷地帶農業仍有發展前途。
   5.礦業:西藏出產金、銀、銅、鐵、鉛等金屬礦產,並出產池鹽、岩鹽、硼砂、瑪瑙、琥珀、翡翠、紅寶石、藍寶石等非金屬礦產。其中砂金較著,產在雅魯藏布江及印度河上流一帶,其次為鹽類和硼砂,產在南部及西部湖沼中,所產砂金、池鹽、岩鹽、硼砂等均集中於亞東市場。
   一般商業貿易直接間接受僧侶階層統治,並受到英美資本主義國家操縱,行使貨幣有印幣、銀圓、金銀塊等,在荒原中亦用皮革和牲畜作物物交換,西藏蘊藏着的資源,在解放以後,將可大大獲得發展。
   人民生活方式
   西藏的居民除了很少一部分漢民和蒙古民族外,絕大多數是藏民。人口確數至今沒有精確的統計,有謂三百七十萬,有謂一百萬,亦有一百萬以下之說,總之:這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
   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主要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游牧藏族;一種是農業藏族。游牧藏族主要分佈在藏北,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是依靠牧畜,他們有大批的釐牛、馬和羊。他們的主要食品是肉和奶類,也利用剩餘的產品如皮毛等向漢人或農業藏區換取一些糧食和日用必需品。他們穿的衣服是皮類和自己紡織的毛布,住的是帳房。農業藏族主要是分佈在藏南雅魯藏布江流域等較低地帶。有和內地相同的村落。生活來源主要是依靠農業。因爲地勢高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期間很短,一些大作物不能生長,這裏的主要作物是:燕麥、蕎麥、大麥、豌豆等;較低地帶雖有小麥和玉蜀黍,但為數很少。食品除農產品以外,也有些肉和奶類。穿的是自己織的毛布和外來的棉織品。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西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