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大集體農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6257
颗粒名称: 蘇聯大集體農塲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戰後蘇聯農業的成績,大集體農塲。
关键词: 蘇聯農業 成績 大集體農塲

内容

新華社記者李何、獨伊
   戰後蘇聯農業的成績是巨大的,尤其是一九五〇年。一九五〇年比一九四九年,耕地面積增加了六百六十萬公頃。一九五〇年收穫穀物七十六億普特,超過了戰前三億四千五百萬普特。一九五〇年遍及全蘇的小集體農埸合併為大集體農埸的運動,對於提高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合併後的大集體農場正在鞏固中。它們日益發揮了它們的優越性。它們給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蘇聯農業開闢了無限廣闊的道路。
   小集體農場合併爲大集體農場在蘇聯雖早就有過,但以前是個別現象,到去年才成為大規模的全國性的運動。這運動從烏克蘭開始然後普及到全蘇各地。
   我們知道,蘇聯的絕大部分的集體農場是在農業集體化時期按照原有村莊的大小組織的,有的較大的村莊組織兩三個集體農場。這在當時是正確的,是適合於當時經濟條件的,因爲當時拖拉機和其他複雜的機器還比較少,公共牲畜業也才開始組織。當時蘇聯有些工作人員曾醉心於組織還沒有經濟基礎的「巨型」農場。斯大林在一九三〇年曾批評這種不正確的做法,並指出:『工作人員應當專心於鄕村集體□莊組織方面和經濟方面的工作。當這個工作獲得應有成績時,「巨型農場」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的。』
   經過了二十年,蘇聯農村起了巨大變化:集體農場制度已勝利和鞏固了;社會主義的工業供給了集體農場大量農業機器,基本的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了;集體農場普遍採用了先進的農業科學方法,培養了大批農業專家;集體農民的勞動減輕而生產率却是提高了;他們過着富裕的有文化的生活。
   然而,小的集體農場不能充分地發揮各種複雜的農業機器的能力,不能建立大規模的公共牲畜業,很困難用農場本身的力量來進行各種建築工作和聘請農業專家等等。因此,小集體農場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還不能大步躍進。
   蘇聯集體農民從實際經驗中認識了:只有大集體農場才能進一步發展集體農場經濟和提高農民福利。這樣,一九五〇年集體農民便在蘇聯共產黨領導之下,根據自願原則,合併小集體農場為大集體農場。
   ×××
   在小集體農場合併爲大集體農場以前,機器拖拉機站上的每個拖拉機隊,要到好幾個(兩個至五個)集體農場工作,往返耗費時間,對農場的責任心,工作質量都受到影響,跟耕作隊的工作也較難配合。合併以後,農場的耕地積極擴大好幾倍,每個農場要兩三個拖拉機隊工作,甚至每一地段都要一個拖拉機隊。克拉斯諾達州「紀念列甯」大集體農場,有四個拖拉機隊(每隊四架到五架拖拉機),分別固定在農場的四個耕作隊地段工作。機器拖拉機站的拖拉機隊與農場耕作隊之間建立了密切聯系,組織了相互間的競賽。機器拖拉機站在小集體農場合併後效率的提高,從莫斯科州的拉明斯克和格熱爾斯克兩站的成績可以看到。這兩站在一九五〇年播種前耕耘的田地,面積爲合併前的一九四九年的三倍,穀物全部用播種機進行播種,聯合收割機收割的面積爲一九四九年的十倍。
   更充分地使用農業機器和先進的農業科學方法——這是合併後大集體農場所表現的優越性之一。
   ×××
   合併以前,小集體農場沒有大塊地,養不了大羣牲畜。合併以後,牧場擴大了,種飼料的田地也擴大了,養畜業的勞動過程進一步機械化了,家畜、家禽大大繁殖起來了。莫斯科州的拉明斯克區一九五〇年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牛七百十九頭、猪八百五十四頭、羊三百八十九隻、家禽三千四百七十九隻。一九五〇年十個月該區供給首都的牛奶比一九四九年全年增加三百二十五噸。斯維德羅夫斯克州彼得魯沙村一九三〇年前是一個貧窮的村莊。成立集體農場一週年時只有十三匹馬、十四頭母牛、三頭猪、二隻羊。一九五〇年擴大爲斯維德羅夫大集體農場後有二百七十三頭牛、一百七十一頭豬、二百七十五隻羊、一千隻家禽、一百九十匹馬。該農場擬定了建築一個大的機械化養畜場的長期計劃,第一年投資五十多萬盧布。養畜場安置了牲畜飲水機、電動擠奶機、電動剪毛機,飼料的準備過程都是機械化的。一九五〇年養畜場的每一頭母牛擠出一千八百到二千公斤牛奶、一隻羊剪二·九公斤羊毛,一頭母猪養二十頭小猪。
   給公共牲畜業的發展以更有利的條件——這是合併後的大集體農場所表現的優越性之二。
   ×××
   蘇聯每個集體農場都分成幾個固定的生產隊,每個生產隊負責耕種一定面積的土地,集體農場合併前,小的生產隊往往要和別隊調劑人力、生產工具、耕畜,因而產生土地沒有專人負責的現象。小集體農場合併以後,生產隊擴大和鞏固了,他們的作用更提高了。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疆區哈卡斯克自治州的三個小集體農場合併爲「伊里奇遺囑」集體農場以前,有十二個生產隊,每隊有三十五到四十五人,人少不能充分使用機器,而且把土地分成了許多小塊。合併以後每個生產隊擴大到七十五到八十人,固定耕種一千二百公頃田地(合一萬八千市畝),相等於一個拖拉機隊耕種的面積,它有三十二匹到三十五匹馬、六頭耕牛和一定數量的生產工具,有一座放生產工具和馬牛的院子。此外,還組織了專門的種菜隊和建築隊。
   集體農場合併後,減少了行政管理機關:騰出了大批幹部,不僅節約了人力,而且加强了領導力量,選拔了能力强的當集體農場主席、生產隊隊長,保證了每個農場都有農業家。僅莫斯科州的三個區——查拉伊斯克區、茲維尼戈洛特區、特米特洛夫斯克區——一九五〇年由於集體農場合併就節約了四十二萬九千個勞動日。在集體農場合併前,高爾基州有七百個農業專家,合併後騰出了二百三十個農業專家,其中七十三個當了集體農場王席、五十二個當了集體農場農業學家,十八個當了集體農場動物飼養家,八十七個當了集體農場獸醫。此外還有二十九個從事專門訓練班畢業的幹部,一百十八個做過黨政經濟工作的幹部,當選為集體農場主席。
   更好地組織和使用勞動力——這是合併後的大集體農場表現的優越性之三。
   ×××
   集體農場合併以前,它的經濟力量幾乎全部用在農作物的耕種上,因此餘力較小。合併後的大集體農場有充足力量來發展農業各部門以至建築農業城市。農業城市以蘇聯現代城市建設與高度發展的農業生產相結合爲特點。全市要電氣化和無線電化,要安置自來水管和下水道,街道上要綠樹成行,旣要建設文化與生活所必需的一切建築物,也要建築生產與經濟所必需的一切建築物。農業城市中的集體農民住宅,已不是蘇聯農村常見的那種一家人住一座房子的形式,而是兩家人甚至於四、五、六家人住一座大房子的形式,每一家有三間到四間房間,有衛生設備。這裏有一個例子:烏克蘭刻松州耿聶赤斯基區十五個村子的集體農民在斯大林七十壽辰那天合併爲以斯大林爲名的大集體農場。這是烏克蘭一個最大的集體農場,它有土地一萬二千五百公頃以上,還有養畜場、葡萄園、兩個發電站。這個大集體農場在一九五〇年開始了農業城市的建築。正在建築中的有:十年制學校、大醫院、托兒所、郵政局、百貨商店、飯舘、農民住宅。這個大集體農場計劃要建築:容納一千零四十家人的七百六十五座住宅(其中百分之七十五是兩家人住的房子)、九十七座公共場所和文化與生活的建築物、一座海濱休養所、二百三十八座生產上必需的建築物——發電站、養畜場、建築場等等。在□中心將建築文化之家、市蘇維埃、旅舘、商店、幼稚園托兒所、公園(內有足球場、運動場)。有關生產的建築物、養畜場、機器拖拉機站都將設在市郊。市郊較遠地方將設五個田間站,內有公共宿舍、食堂,以備農忙季節供農民住宿。一九五〇年建築廠和建築機器的投資達一百萬盧布,一九五一年在建築上將用去八百萬盧布。
   給農村各經濟部門和文化更大發展的可能性——這是合併後的大集體農場所表現的優越性之四。
   ×××
   小集體農場合併爲大集體農場的運動,一九五〇年在全蘇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端。蘇聯黨和政府及集體農民現在正努力使合併後的大集體農場在組織上經濟上鞏固起來。爲此,大集體農場農民正根據他們擬訂的長期的生產與建設計劃,發揮大集體農場潛在的優越能力。大集體農場使社會主義社會的集體農場制度進一步鞏固起來。大集體農場使蘇聯農民的勞動更接近於工業勞動,使農業城市的建設得以開始,這樣就逐漸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所要求的城鄉對立的消滅。
   (新華社北京十二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何
责任者
獨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