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門白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5854
颗粒名称: 松門白鮝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51年5月9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浙江的土特產松門白鮝的介绍。
关键词: 浙江 土特產 松門白鮝

内容

松門白鮝,是台州特產的一種。
   白鮝整年都有出產,但以「伏魚」的品質為佳。伏魚又分初伏、二伏、三伏,品質以三伏最好,因爲三伏時黃魚能吃到松門沿海的水,故特別肥嫩,又因那時天氣乾燥,白鮝容易曬乾,滋味也特別鮮美。
   松門產的白鮝和別處不同,所謂「白鮝」幷非完全白色,乃是灰白色,中略帶淡黄與淡靑色。松門白鮝的特點是胸鰭全部合併後,密貼於腹部,尾鰭亦不分歧,全身細鱗,顏色有光澤,除腹部胸鰭,尾鰭略呈黄金色外,其餘均呈灰白色。
   漁民在潮汛時期,把捕得的鮮黃魚在漁船上或在鄰近小島上,劈成魚、五天後即可裝運各地出售。
   抗日戰爭前,松門白鮝年產五、六萬斤,運銷杭州、上海、天津、廣州、山東、湖北、湖南等地。但由於反動政府對漁業非但不加扶植,更窮兇極惡剝削,兼之漁民墨守舊法,器具簡陋,漁業日漸衰落,漁民生活陷於困境。
   目前已届黃魚汛期,胚。劈法用小利刀將黃魚自頭部直剖至距魚尾約四寸處,然後將魚背略灣曲,取出腹內臟肺,分開再略加壓平,旋用多量的鹽一爿爿的鹽製,經過二天後取出洗淨,放在稻草上晒,四松門的漁民在人民政府大力扶助下,紛紛下海捕魚,並加工鹽製白鮝。今後的運銷有待國營企業和私商的收購,積極打開銷路,但研究改良製法,提高品質,也要注意,使松門白鮝依然能暢銷全國。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台州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天津
相关地名
廣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