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竹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3933
颗粒名称: 武康竹筍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4月18日,当代报刊登一篇浙江的土特產武康竹筍。
关键词: 土特產 武康竹筍 產量

内容

武康多竹山,盛産竹筍,以簰頭、二都、白鶴嶺、長嶺、楊家塢、銀紫山、東黄塢、黃騎嶺、馬家口等地出產最多。全縣五萬餘人口,差不多有三萬人以上是靠山貨爲生的。竹筍出產尤為解决春荒之重要憑藉,山區農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賴此爲活。在抗戰前毛竹多,筍的產量亦大,平均每年元筍產量在五千担以上,毛筍產量在三萬八千担以上。一九三七年以後,經過日寇與反動派的破壞,多已童山濯濯,竹筍產量逐漸減少,據估計尙不及戰前的半數。解放後人民政府提倡護林,農民生產信心提高,亦倍加愛護栽植,所以竹筍的生產已逐步恢復,本年產量預計元筍可達二千六百担左右,毛筍可達二萬六千担以上。
   竹筍分元筍、毛筍二種,元筍銷售地區以上海爲主,杭州等地次之。毛筍則多銷嘉興、西塘、杭州、上海、震澤、青浦等地,價格方面,過去因無運銷組織,筍農大多將產品售給各筍行,再轉賣掮客、單幫等運銷滬杭各地。筍農受行家種種剝削,貨多時售不出,售出後又取不到現款,痛苦不堪。今年上海筍商已在本縣上柏鎭設立了聯購處,華東內河航運公司則在二都設立運輸機構,每日有專輪開往上海,運費低廉,運輸迅速。各鄉村又普遍設立土特產聯合運銷處,由筍農自己聯合直接運銷上海。因此已保持合理價格,消滅了暴漲暴跌,殺價收購等現象。筍農辛勤勞苦,已可獲得適當的代價。山區裏的筍農都紛紛反映:「人民政府來了,帶給我們許多好處,現在我們再不用愁春荒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