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怎樣扼殺我國麵粉工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3042
颗粒名称: 美帝怎樣扼殺我國麵粉工業
并列题名: 美帝——民族工商業的死對頭!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12月23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美帝国主义扼殺我國麵粉工業的文章。
关键词: 帝国主义 中国 面粉 工业

内容

「民以食爲天」,這是我國重視糧食問題的一句老話,而麥和稻是我國主要的食糧,我國一向是以農立國的,單以麥來講,黃河流域及西北各省都是我們主要的小麥產區,我國的麵粉工業,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早在一九二一年,全國就有麵粉廠一二三家,規模都很大,尤以後來上海的麵粉工業,在遠東來說,也算是設備最優良的,在第一次歐戰期中,是我國麵粉工業的繁榮時期,南洋羣島和紅海一帶,都有我國麵粉的市場,但是從那時以後直到解放以前這段漫長的歲月裏,由於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狠毒的經濟侵略和蔣介石匪幫的反動統治,更由於美帝不單在工商業上一般的進行侵略,而且還在農業上進行侵略的結果,粉廠紛紛倒閉,全國小麥產量逐年銳減,使我國民族麵粉工業被迫害得奄奄一息,一蹶不振,加上其他糧食減產,使我國的民食成爲嚴重問題,十數年來,我們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農業大國,每年竟經常有三十至四十億斤粮食輸入,「農業國」變成了諷刺的名詞!剩餘美麥廉價傾銷
   破壞我國農業生産
   美帝對於我國麵粉工業是用雙管齊下的狠毒辦法來加以扼殺和操縱的:
   第一、把他自己生產過剩而要倒入海裏去的小麥大量向我傾銷,破壞我國農業生產,使我國的麵粉工業沒有自己的原料,而必須去依賴它的輸人。我們知道,美帝自身是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窮死餓死,獨佔資本家却爲了追逐利潤,保持價格,往往把生產過剩的小麥倒一部份到海裏,另一部份即嫁禍於人,向附屬國殖民地傾銷,使那些國家農業破產;在一九四八至一九四九年,美國的小麥有五億零二百萬蒲式耳輸出,過去我國就是它的主要傾銷對象而被陷害的一個。
   據統計,我國在一九三一年洋麥的進口數是二千二百七十七萬三千三百八十二担,美麥佔其中一半,一九三二年洋麥的進口數為二千四百八十八萬九千七百九十三担,一九三三年爲二千九百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七十四担,一年比一年增加;蔣介石發動進攻蘇區的所謂四次「圍剿」被當時紅軍打得落花流水以後,更由宋匪子文向美帝借來了五千萬美元的棉麥大借款,那批棉麥的輸入不僅幫助蔣賊屠殺了大批中國人民,也使當時我國的農產品價格狂跌,造成中國農村的破產;自此之後,洋麥進口逐年激增,一九三五年單以上海一地美麥的輸入就達五百二十萬零九千零八十七担,佔當時上海麵粉工業全年原料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廣大農村破產了,洋麥大宗入口的上海,無形中變成我國的「產麥區」了。
   抗戰勝利後,蔣匪更作進一步賣國,簽訂了「中美農業協定」,使我國農業生產完全由美帝控制;並實行低外匯政策,以便利美麥傾銷,我國麵粉工業規模較大的上海各廠,完全變成了美國麥子的加工廠,僅福新、阜豐、裕通、申大、華豐五大廠在一九四六年代磨麥子就有七百二十萬市担,這樣,使我國的農業和麵粉工業完全走上美帝殖民地的道路。美帝侵入大量麵粉
   摧毀我國麵粉工業
   第二、美帝直接輸入大量麵粉,以摧毀我國麵粉工業的生產,例如一九三一年洋麵進口為四百八十八萬九千二百七十五担,美麵就佔二分之一;一九三二年進口麵粉爲六百六十三萬六千六百五十八担,一九三三年爲三百二十三萬六千六百五十八担,這樣大量輸人麵粉,對麵粉工業固然增加了災難,粉廠被迫倒閉,對農民也爲害不淺,因生產的小麥賣不起錢,種了不能保本,就荒掉田地或改種其他作物,到一九四七年時,蔣管區的荒地多達五萬萬畝,飢民在三千萬人以上了!日本投降後,美帝更用美妙動聽的「援助」、「救濟」做幌子,把麵粉大量侵入,一九四六年美帝在上海進口的麵粉就達二百萬包,佔上海月銷總量的三分之一,使上海新康、江南等粉廠倒閉外,並以進口麵粉的百分之六十傾銷華北,以百分之三十銷向閩、粤、桂、靑島等地,摧殘那些地方的麵粉工業,迫使基礎較弱的粉廠無法生存,就是連基礎較強的上海阜豐等八大廠生產量也是逐年銳減,據八廠統計:一九四六年產量是一千七百十一萬包,一九四七年降爲一千三百八十八萬包,一九四八年僅產九百九十八萬包了,這就是美帝扼殺操縱下我國民族麵粉工業的悲慘景况。蔣匪媚美惟恐不週
   迫害工業惟恐不狠
   此外,在反動統治之下麵粉工業還要遭受反動政府的摧殘,苛捐雜稅,加重了生產成本,並受詐騙勒索,損失慘重,例如一九四七年秋,僞行政院長宋匪子文爲了抑平糧價,囑令上海公記五廠以每包低於市價數千元拋售麵粉數十萬包,廠商虧蝕之數,原說由宋匪撥美援小麥彌補,據當時廠商估計虧蝕了數十億元僞法幣,但結果僅得到等於二億餘元小麥的補償,身受這個騙局的廠商,至今猶痛恨萬分!僞糧食部更禁止自己的麵粉自由運銷,使許多廠商產品久儲霉爛,受到很大損失;對於美粉却減低進口稅來鼓動輸入,如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公佈的「國際關稅與貿易的一般協定」就規定自一九四八年起,我國對美帝的粉、麥進口減低進口稅;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美帝又指使僞立法院通過關於「美援」項下之粉類及麥類免稅進口。總之,反動政府賣國媚美惟恐不週,迫害民族工商業却惟恐不狠!
   美帝的麵粉和小麥到那裏,那裏的人民就遭殃,我們浙江修建海塘工程,美帝也不放過機會,借「幫助」的美名運來大批麵粉,直接迫害浙汀的麵粉工業。現在浙江麵粉業的情况,正如本市麵粉業公會理事長趙柏林先生所說:「浙江每年約銷九十萬包麵粉,以全省現有九家麵粉廠的生產量計算,供給本省需要毫無問題,但因過去遭受美帝侵害,使本省麥產至今尚未復原,因此採購原料困難,致使各廠每月平均只能開工二十天,每天做十二小時,因此實際年產量祇及六十五萬包之數」。當記者去訪問大森麵粉廠經理陳玉成先生時,他氣憤地說:「看到目前採購小麥的困難,我就恨死美帝!要不是過去美國小麥和麵粉的傾銷影響,我們今天浙江一地的小麥產量儘够我們用了」!由此可見美帝所加給我們麵粉工業的災害之一斑。解放以後前途壯闊
   堅決抗美爭取發展
   解放以後,由於美帝這些遺害,雖曾一度使我國麵粉工業發生了不少困難;但在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扶助下,以計劃生產,委托代磨,組織原料聯購等等方法來補救,情形已經完全改觀,各家麵粉廠都能開工,原料都用國產麥子,今年糧食增產已經超過了計劃的百分之五十,不僅在原料上能够自己供給,就是製造麵粉的機器我們也已能製造,基本上已掙脫了美帝的桎梏,所以麵粉工業的前途是壯闊無限的,我們回想過去的慘痛,瞻望光輝的遠景,就更增加了我們的仇恨和信心,只有堅决打擊這個死敵——美帝,我們的工商業和農業才有無限發展的前程!(本報記者陳介光)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陳介光
责任者
蔣介石
相关人物
宋子文
相关人物
陳玉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上海公記五廠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美國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