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州工商界憤怒控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2628
颗粒名称: 上海廣州工商界憤怒控訴
并列题名: 美帝——民族互商業的死對頭!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12月,上海市民族工商業家近日紛紛控訴解放前他們在美國經濟侵略下的痛苦。
关键词: 美國 帝國主義 上海

内容

(新華社上海十七日電)上海市民族工商業家近日紛紛控訴解放前他們在美國經濟侵略下的痛苦。他們從事實中深切地體驗到:「美帝國主義是我們民族工商業的死對頭!」著名工業家劉鴻生說:「我們都記得,抗日戰爭剛勝利,美國貨就如潮水一樣地傾瀉到上海市場上來,摧殘了我們多少幼弱的民族工商業!」
   捲烟工業聯營公司負責人經叔平,一提起解放前捲烟業的情况,就顯出無比的憤慨。他說:『抗戰勝利以後,什麽「馬立斯」、「吉士」、「駱駝」等牌子的美國香烟,大量湧進上海市場上來,奪去了全市捲烟銷售量的十分之七。在這個沉重的打擊下,全市八十多家捲烟廠就有一半以上被迫歇業。」
   「解放前製藥業的情况也很可憐!」中華製藥公司總經理陳□鎬說,『僅一九四六年美國藥品進人總額就達一千八百萬美元,此外從冲繩島運來的所謂「剩餘藥品」有三萬噸。市埸上充滿了美國藥,使全市兩百多家製藥工廠一下子就倒閉掉一百六十多家。』
   在美貨傾銷和百業不振的影響下,機器製造業的境况就更爲悲慘,停閉的工廠佔該業原有工廠的白分之八十。據海關統計:一九四六年一月以後的十九個月中,美製縫衣機器輸入達五千多部,相當於當時全市縫衣機器工廠二十多家的總生產量。同期美製銼刀輸入達十萬零三千五百三十打,幾達當時全市銼刀製造業的十四年零四個月的可能生產量。專門生產銼刀的利中工藝社經理金夢軒悲憤地說:「直到現在,市上還有大批美國銼刀的存貨,因此我們的廠還不能迅速地恢復生產。」
   美帝國主義者除了控制我國海關,利用低稅傾銷美國商品以外,還利用「盟軍用品」「免稅免驗」的外交特權,實行公開的走私,特別是玻璃絲襪的走私最爲猖獗。中國織造廠經理浦慕歧控訴說:「抗日戰爭勝利前,本市絲□廠尙有二百四十多家,月產絲襪十萬打左右,產銷平衡。但是隨着抗日勝利,美國的玻璃絲襪大量走私進來,本業受到了嚴重打擊,紛紛倒閉,至解放前只剩下了六十八家,月產一萬多打,却還銷不完,這可見美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比日本還要毒辣」。
   美帝國主義者向我進行經濟侵略,慣會巧立各種好聽的名目,所謂「善後救濟」也就是其中的一種。源生牧場經理李伯龍說:『美帝國主義大量傾銷乳品還不算,還藉「幫助中國改良乳牛品種」爲名,由「善後救濟總署」運來一萬頭美國乳牛,這批乳牛經過宋匪美齡等官僚買辦之手,轉眼就開起牛奶棚,把我們牛乳業擠得透不過氣來。』數不清的美國「救濟」罐頭食物,即「救濟」垮了二十多家罐頭食品業。由於同樣的原因,五十多家製革廠倒閉了。甚至罐頭麵食小攤也被美國咖啡、牛奶、麵包排擠得透不過氣來。
   (以下轉第二版角)
   (由第一版轉來)
   上海工商界人士指出:美帝國主義爲了要達到其巧取豪奪的目的,施用了一切卑鄙無恥的手段。日本投降以後,美帝國主義者在日本掠奪了大批物資,它却把這批日貨改裝了一下,充作美國貨打進上海市場。例如它將日製牙刷印上美國牌子,以低於國貨的一半價格抛售;將日製寬緊帶裝上美製頭子,就變成美貨,在上海市場上推銷,美日貨匯合而成的洪流,把全市的襪帶製造廠都冲跨了。
   上海解放以後,美帝國主義者還不甘心它在中國的失敗:企圖窒息我國經濟,指使台灣殘餘匪幫封鎖我國海口,並對上海施行慘酷的轟炸。但是,上海市民族工商業家指出:由於寄生在我們身上的美帝國主義毒瘤已被割除,我們是完全能够恢復健康的。事實證明:我們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完全能够克服由封鎖和轟炸所帶來的困難,逐漸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在今年五月五日人民政府施行了一系列,調整公私關係的措施以後,上海市工商業的情况已日益好轉。例如解放前被美貨摧殘得凋零不堪的製藥業工廠,現在該業工廠已恢復到二百十三家,而且家家都能够保本自給。
   上海市民族工商業家在今天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回憶過去的慘狀時,就更深深地體驗到:「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死對頭!」他們一致表示:「决不能讓美帝國主義再來侵略我們!」全市工商界已普遍地在他們自己訂出的抗美援朝愛國公約上簽名,堅决保證以穩定物價,不囤積居奇、不投機取巧、不欠稅、不逃稅的實際行動來粉碎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全市工商界幷定於今日舉行一次盛大的示威遊行,讓美帝國主義看一看他們的决心和力量。
   (本報訊)據新華社廣州十六日電:廣州市工商界連日舉行集會,控訴美帝國主義嚴重摧殘我民族工商業的經濟侵略罪行。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商品和美國投資的日貨,大規模地由香港、澳門走私進口。據國民黨反動政府一九四八年的統計:僅經香港走私進口的美貨就達二億八千七百餘萬港元,約合美金四千九百十二萬餘元。美國壟斷資本家又在國民黨反動政府手裏取得了進口特權,在廣州的美進口商達二百多家,他們都藉特權免除一切結匯、輸入管理制度等的限制,大量輸入美貨。此外再加上排山倒海而來的所謂「剩餘物資」、「救濟物資」的傾銷,使基礎脆弱的廣州民族工商業受到嚴重的摧殘。據一九四八年八月的估計:廣州織布、橡膠、捲烟、火柴、電池、五金等主要行業的工廠,被迫停業倒閉者達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大批工人失業。與以上各業有關的商店,有三分之一左右遭遇倒閉的厄運。製革業代表朱紹襄說:美國玻璃褲帶、玻璃手袋、洋皮革等大批湧到後,迫使廣州的製革業走向死路,全市原來共有四百多個製革工人,到解放前已有半數以上失業。福新麵粉廠朱學純指控說:解放前由於美國麵粉充斥市場,土麵無法打開銷路。當時在「救濟物資」名義下傾銷的美麵月達七、八萬包,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麵粉市場被美國貨所奪取,捲烟廠商也控訴了該業受美國紙烟大量頓銷所摧殘的慘況。他們指出:抗戰結束後,廣州捲烟廠已發展到一百二十餘家,月產紙烟二萬多箱。但不久即受到美國紙烟傾銷的嚴重打擊。當時母月偷運進口的美烟達五千多箱,不到半年,九十多家手工捲烟廠全部倒閉,三十多家有機器設備的捲烟廠也只剩下了十五、六家,產量一落千丈。規模最大的大中國烟廠從月產千餘箱慘跌到二百餘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