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帝對我火柴工業的迫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0458
颗粒名称: 看!美帝對我火柴工業的迫害
分类号: F129
摘要: 1950年11月24日,当代日报刊登的美帝對我国火柴工業的迫害。
关键词: 美帝 火柴 工業 迫害

内容

美帝的經濟侵略是無孔不入的,小而至於我們日常必需的火柴,他們也不放鬆。
   我國火柴工業已經有了六十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却一直遭受着帝國主義的壓迫和摧殘。過去主要是遭受日本和瑞典二個帝國主義的迫害,他們在我國設廠製造,大量傾銷,以他們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優勢,打擊着我國民族火柴工業的壯大;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美製火柴緊接着湧進來。正如本市光華火柴廠沈士靑先生所說:「那時美國火柴和打火機跟着美軍大量湧來,人們只覺得他們火柴旣漂亮、又便宜,却沒有察覺它所包含的毒害!我們脆弱的民族火柴工業那能跟它競爭,從此我們火柴的銷路沒有了,生產跟着急遽下降」。因此造成了我國火柴工業的普遍蕭條,使得許多工廠倒閉,單以上海一地來講,從一九四六年的二十四家到解放時僅剩十三家,而這開工的十三家火柴廠,也只是部份的開工。本市的光華火柴廠,一九二七年月產四千五百箱,抗戰前降到三千箱,勝利後竟驟降爲一千二百箱,這裏面固然有其他原因,但美製火柴的充斥却是最主要的致命傷!
   美帝非但將製成的火柴傾銷於我國市場,同時勾結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低外匯政策,將製火柴的原料也大量侵入,我們如果把幾樣火柴主要原料加以估計,就可看到美帝已經從我國人民手中掠奪去了多少金錢:
   火柴的用量是很大的,一九三九年東北平均每人每天用火柴七·九根;浙江全省如果每人每天用三根,一個月就要用三千箱火柴;而現在據估計全國每人每天平均只用火柴二根左右,這樣一年也得六十多萬箱,我們就按一九五〇年全國年產火柴五十八萬五千三百六十箱來計算(根據輕工業部月產四萬八千七百八十箱合計所得這個計劃生產量比需要量數字略低),原料如果全用美貨,那末照各廠一般用量,每箱需用氯酸鉮四、五公斤,共計用二百六十三萬四千一百二十公斤,照本年七月十五日上海市價每噸(一千公斤)一千八百萬元,合計價款四百七十四億一千四百十六萬元;每箱用石臘四、五公斤,共計用二百六十三萬四千一百二十公斤,每噸一千零八十萬元,合計價款須二百八十四億四千八百四十九萬六千元;每箱用硫黃花〇、五公斤,共計用二十九萬二千六百八十公斤,每噸六百五十萬元,合計價款須十九億零二百四十二萬元;每箱用赤燐〇、三五公斤,共計用二十萬四千八百七十公斤,每噸五千四百萬元,合計價款是一百十億又六千三百三十萬四千元,從上面的統計中,僅四種主要原料每年流出的錢就値八百八十八億多元人民幣,此外,解放以前連火柴的梗子也幾乎全部採用美國的綿楊製造的,照現在市價計算,每箱火柴的木梗成本約爲二十萬元。美帝僅在火柴原料一項上,每年掠奪去中國人民的血汗就够駭人了!
   沈先生說:「其實這些東西我們中國自己樣樣有,只是美帝的傾銷政策使得我們自己東西無法開採,無法用!」不是麽?現在楊木梗就已經完全採用國產品了,東北華北產的楊木,比美國綿楊更鬆更白!其他原料,很多我國已能自給,但是在美帝侵略下,這些原料是無法獲得銷路的。
   解放以後,火柴工業的外來威脅消除了,立刻便繁榮起來,生產量大增,今年六月間,全國火柴工業會議制定「以銷定產」的方針和劃分生產數量以後,火柴生產已納入了正軌,火柴工業便欣欣向榮起來,漸有供不應求的趨勢,這和受美帝迫害的時代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照。所以要發展我國的民族工商業,必須要排除帝國主義的侵略,尤其是美帝兇狠的經濟侵略,我們認清了自己的敵人之後,更應該準備一切力量來打擊它!
   (本報記者陳介光)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陳介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