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的越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8822
颗粒名称: 初期的越劇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0年11月5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初期的越劇」,讲述了五十年前,嵊縣的農民,於秋收以後,集三五人在一起,用二塊竹板,一塊篤鼓打着拍子,唱着七個字一句的山歌。
关键词: 嵊縣 初期 越劇

内容

五十年前,嵊縣的農民,於秋收以後,集三五人在一起,用二塊竹板,一塊篤鼓打着拍子,唱着七個字一句的山歌。所唱的內容,往往是農村裏的家庭瑣事,當初最著名的有「懶婦嫂」,「童養媳歸娘家」,「相駡本」(城裏親家婆與鄉下親家婆吵嘴),「大補缸」等。以農民的立場,實際生活鬥爭中唱出自己的痛苦。所以很自然的,得到農民大衆的愛護,而走上發展的道路。
   到了一九一一年,嵊縣西鄉甘霖鎭有幾位姓尹的、姓馬的青年農民,開始在泥台廟表演「小歌戲」。聽說破天荒第一齣便是「懶婦嫂」,他們的女主角穿着自己老婆的現成衣服,唱着很合拍的句子,博得觀眾的笑聲,當時的唱辭形式是這樣:
   『懶婦嫂,
   睏到日頭三丈高,
   走走起來還道是顆「黃昏嘵」。
   ——你道早不早?』
   從此以後,小歌戲便取得更多觀眾的喜歡,每到舊曆的新年,常常有三五人一班的窮苦農民,帶着『錢搭』(過去的旅行袋)跑到隣近較大的市鎭或縣城裏去唱『小歌』,他們所要的報酬不是金錢而是粽子和年糕。
   再過了五六年以後,嵊縣出了一位當時很聞名的林老小旦。他姓甚麽,很少有人知道,他竟以唱『小歌」,演『小歌戲』爲職業,表情特別精彩,於是便成立了專做小歌戲的劇團。戲劇的範圍與故事的內容,完全描寫鄉間的實際生活,所以發展得很快。到了一九二〇年,便有著名角色梅多、阿順、馬潮水等到杭、甬、滬各地演出,以專演小歌戲爲業。因爲嵊縣地方太小,對外便自稱『越劇』或『紹興戲』。
   越劇在杭、甬、滬一帶演出生意很不差,至一九二三年,有一位嵊縣人叫王金水,他在離城二十里的施家吞招收了十幾名小姑娘,請了一位教師專門訓練他們做小歌戲當時的戲;本,多半以民間故事或佛婆唱的寳卷為藍本,像「白蛇傳」、「梁祝哀史」、「碧玉簪」、「桂花亭」等,幷配合絲弦,專製行頭,學習了幾個月就開始營業,當時的名角有施銀花、屠杏花、趙瑞花、俞菊英等。她們是女子越劇的開山祖,對於越劇的歷史,當然比較更加明白。
   從此「小歌戲』便正式改稱「越劇」了。因為它能較其他戲保留更多的民間色彩,所以發展得非常迅速。抗戰開始後,越劇便盛行於江西上饒,福建的浦城,不久便西至宜昌、沙市,而漢口的凌霄遊藝場,也專設越劇一部門,觀眾特別擁擠。(一九五〇年十月)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江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