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劈紡』的批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8296
颗粒名称: 對『劈紡』的批判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10月30日,当代日报登载了“對『劈紡』的批判”一文,文章介紹了筆者對「大劈棺」與「紡棉花」兩部戲的見解。
关键词: 棉花 戲劇 形式 内容

内容

在解放以前,各地都流行演出「大劈棺」與「紡棉花」兩齣戲。這兩齣戲之所以流行,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崩潰前夕羣衆心理必然的反映之一。
   「大劈棺」這齣戲的内容,是從擁護舊禮敎的形式上,强調女性堅守片面的貞操,從而用打擊的方式,通過諷刺與玩弄女性的劇情底發展,來達到它以鞏固片面的貞操觀念為手段的奴役女性的目的。
   「紡棉花」較「大劈棺」尤爲荒謬,簡單的劇情只是說明了一個出征軍人的家屬,在勞動生產中,受了一個類似二流子的闖入者的調笑與玩弄,爲了滿足於觀衆的低級趣味,使戲劇庸俗化。
   但是,「紡棉花」這齣戲,雖然內容貧乏空虛,如果將它的主題加以改變,將它的故事輸以新的合乎時代需要的資料,如勞軍歌曲、生產起家快板、農民翻身大鼓:………等等,這一齣戲的面目便煥然一新了。
   「大劈棺」便不然,無論是形式或內容,它沒有像「紡棉花」那樣便利改編的條件,相反地它還帶有濃厚的封建的阻礙婦女解放的毒素。
   「民族的形式,科學的内容,大衆的方向」。是共同綱領中的文化政策底中心原則,作為敎育大眾工具之一的戲劇,是應該正確掌握這個中心原則。
   「舊瓶裝新酒」,「舊瓶」應該是「民族的形式」「新酒」應該是「科學的內容」而這瓶新酒到大眾的口內的時候,要他們在味覺上感到還是土酒:可是不是從前土酒,因為在成份與原料上已經加工過了。舊戲的改造應該認識到「舊瓶裝新酒」的意圖之所在。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門外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