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傳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7264
颗粒名称: 魯迅傳略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0年10月19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魯迅的傳略。
关键词: 魯迅 傳略 人物

内容

一八八」年八月三日,魯迅先生誕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
   先生姓周,名樹人,字豫才。「魯迅」爲其於一九一八年向舊禮敎發出猛烈掊擊的第一篇著名小說「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
   先生在幼年時期,由於父親的嚴厲的家庭教育,啓發了後來處世不苟的謹嚴態度;由於母親的堅强、慈祥、溫厚的性格的影響,使先生的仁厚、靈敏、愛好文藝的天性得到了發展。
   當十三歲的時候,因家遭突變,爲生活所迫,不得不使先生離開故鄉,步入了爲時入所問題。
   一九一八年,繼第一篇名著「狂人日記」之後,以潑辣、幽默、有力的筆朝着他所經歷過的腐敗的封建社會進攻,朝着帝國主義的惡勢力進攻,成為中國思想界的先知,民族解放戰綫上最勇敢的戰士,文壇上的泰斗。
   自一九二六年之後,反動者日益猖囂,先生被迫於流離生活。但先生所給予他們的反響,是更緊張的工作)從一九一二年——一九二六年間,先生的重要創作,已經結集者就有小說:「吶喊」、「徬徨」,論文:「墳」,講義:「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野草」,詬、笑駡的不要學費的水師學校。是年,先生十八歲。轉年——一八九八年,又考入礦路學堂。
   在這裏,先生熱情的接受了新學,特別是自然科學。讀到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及其他譯本新書。
   一九〇二年赴日留學,開始入弘文學院。每於課餘□讀哲學、文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常與許壽裳先生談到三個相聯的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麽?(三)它的病根何在?………同時,又為「浙江潮」撰文「斯巴達之魂」、「說錢」,翻譯了科學小說「月界旅行」。這是先生以科學和愛國精神所寫的最初文字。
   一九〇四年,改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到一九〇六年先生從放映的時事影片上看到了爲替沙皇做軍事偵探而被日回憶文:「朝花夕拾」(前半部)雜感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
   定居上海之後,(一九二七一—一九三六)在這十年當中,國難的嚴重,日甚一日。先生對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内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上海文壇的淺薄空虛,一點也不肯放鬆,挺身而出「奮筆彈射,無所避回」,於是身在圍攻,禁錮之中,而氣不稍餒,始終奮鬥,决不屈服。更以形勢的所需,創以短評的形式,與敵短兵相接。晚年更致力於大衆藝術和大眾語文,對版畫和文字改革的倡導更不遺餘力。在這時期的主要著作,就有:雜感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淮風月談」、「花邊文學」;小說:「故事新編」,雜文:「集外集」。至於翻譯方面,如「毁滅」、「死人慘殺的中國人和看客,(時値日俄戰爭)乃覺得學醫並非緊要,更重要的是改變人民的精神、思想。於是先生便極力提倡文藝,擬創「新生」雜誌(後以費絀未印),介紹歐洲新文藝思潮,尤其是弱小民族被逼迫民族的革命文學。撰「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輯印「域外小說集」。一九〇八年加入「光復會」於東京。
   一九〇九年,因家庭生活費用,乃回國任職敎育界。且校、輯了「稽康集」、「會稽郡故書嵇集」等書,同時又以科學的精神,研究碑石,整理中國的文化,於佛經中探究人生觀魂靈」、「苦悶的象徵」、「文藝與批評」等,亦佔全集之半(「魯迅全集」共精裝二十巨册),字字眞實,不肯絲毫苟且,善能達出原文的神恉,實爲譯界不可多得的珍寶。
   先生自開始創作,直至逝世——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止,以畢生精力,勤苦耐勞,孜孜不倦,堅貞不屈,為中國革命文學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偉績;爲中華民族豎立了新文化的方向。而且發揚了人國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誠如毛主席所說「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與偉大的革命家」。
   (本報資料室輯)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魯迅
相关人物
許壽裳
相关人物
赫胥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弘文學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