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城鄕物資交流與工農業品的交換比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6960
颗粒名称: 論城鄕物資交流與工農業品的交換比價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0年10月16日当代报登载关于城鄕物資交流與工農業品的交換比價的文章。
关键词: 城鄕 物資 交流

内容

一、城鄉物資交流的重要性
   「城鄉互助」是我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之一,「城鄉互助」政策的具體實現,即是如何促進城鄉物資交流,通過城鄉之間工業品與農產品的暢通流轉,以達工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的目的。
   在今天,新民主主義政權下的城鄉關係,既不是建立資本主義式的城鄉關係,也不是維持舊中國式的城鄉關係,而是重建新的「城鄉兼顧」,「城鄉互助」的關係,必須使城市和鄕村,工人和農民,工業和農業密切的聯結起來。是城市領導鄉村,但决不可以丟掉鄉村,而光顧城市,一方面要發展工業,另方面又要發展農業。在過去我們還沒有佔領城市時,首要的工作是發展農業;而現在全國大陸上各大、中、小城市均已爲我解放,即要注重恢復與發展工業,但發展工業並不等於放鬆發展農業,同樣的,農業仍要繼續發展。因爲發展工業要有充分的原料和糧食供應,這就非發展農業不可。現在我們全國的糧食,還不是很富餘的,每遇嚴重的災荒,即感糧食供應不足,棉花、蔴等主要工業原料的生產,則更感不足。糧食要增產,棉蔴等也要增產,因此只有提高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發展了,工業的發展才更有保障。再如發展工業要有機器,而目前有些機器因我們國內不能生產而必須靠國外輸入,這些機器的輸入,我們目前不是用亦不可能是用工業品換回來,而是用農產品去換回來。爲向國外購買機器,凡能出口的農產品我們都要獎勵出口。如再從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上來看,也只有農業發展了,廣大農民的購買力眞正提高了,工業品的銷售才有廣闊的市場。土地改革之所以是:直接是爲發展農業,間接也是爲發展工業,其道理亦即在於此。所以,如果工業發展了,而農業不能跟着發展,問題仍然是不能解决。同樣的要使農業眞正得到發展,沒有工業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沒有近代化工業的發展,不能由現在的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則農業生產便不能機械化,獨立、自由、繁榮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設,也是無從談起的。
   從上述我們新民主主義政權下的城鄉關係,工業與農業的關係分析中,便可知道:加强城鄉物資交流,不但可以促進工業與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而且也是一個有關密切城鄉關係,鞏固工人與農民聯盟的重要問題。
   二、目前城鄉物資交流中存在的
   問題
   十餘年來的戰爭,隨着整個國民經濟所遭到的嚴重摧殘,不但已把原有的生產機構破壞了,同時亦把原有的城鄉商品流通機構和交換關係破壞了。因之,今天如何有效地加强城鄉物資交換,廣泛地促進工農業產品的交流,即成爲我們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重建新的城鄉關係中的重要環節之一。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中,隨着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内取得了基本勝利,土地改革在老解放區內的基本完成,全國幣制的改革,交通事業的恢復,國營貿易與合作社貿易的建立與發展,私營商業在鄕村中的初步恢復(特別是老解放區),特別是自今年三月以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與領導,幣值與物價的穩定等等,對密切城鄉關係,促進城鄕物資交流上,皆發揮了其一定的作用□這一切皆是貫澈「城鄉互助」政策,加强城鄉物資交流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條件;今後我們仍應繼續在這些方面努力。但,除此以外,如何合理的掌握工業品與農產品的價格政策,適當的確定工農業產品之間的交換比價,則亦是促進城鄉物資交流,迅速恢復與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基本政策之一,而在這一方面,根據近幾月來全國物價發展的趨勢——粮價下跌幅度較大,工業品穩昇——目前是存在着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及時的予以研究解决。
   目前各地主要農產品與工業品的交換比價,其實際情况是怎樣的呢?目前工業品與農產品交換中的剪刀差額,一般皆較抗戰前擴大。這裏對於抗戰前的交換比價是否合理的問題,姑且不去研究,但現在農民拿自己生產的粮食,棉花與紗、布等工業品交換,較之抗戰以前在數量上換的少了確是事實;也即是說抗戰前一個農民在城市買一疋十二磅白細布只須付出糧食一一一斤(上海)到二一二斤(太原),或付出棉花十八斤(上海)到二十八斤(太原),而現在買一疋十二磅白細布,則須付出糧食一五九斤(上海)到三一四斤(太原),或付出棉花二十七斤(津、滬)到三十四斤(漢口)。此種工業品與農產品的交換比價,如不及時加以合理的調整,則不但對廣大農民是極其不利的,而且對推廣紗、布的銷售上,也是很不利的。
   爲什麽目前工業品與農產品的交換比價的剪刀差,較之抗戰前擴大了呢?這是由於:
   (一)十餘年來的戰爭,使全國的工農業生產事業均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其中工業生產所遭到的破壞又較農業爲重。而在今天我們重建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過程中,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較之工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則又較為容易。如抗戰前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六年平均每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二八四五億斤,一九三六年全國棉花總產量為一六五〇萬市担,一九四九年全國粮食總產量為二二五五億斤,棉花總產量爲八五〇萬市担,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約爲二四〇〇億斤,已達戰前的百分之八四·四,棉花總產量約爲一四〇〇萬市担以上,已達戰前一九三六年總產量的百分之八五左右。在華北老解放區的農業生產,許多縣份已達戰前水平,個別縣則超過了戰前水平。而工業生產的恢復,則遠較農業困難爲多。
   (二)爲了保護我們本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防止舶來品的競爭,凡本國可以出產並能自給的工業品,雖然較舶來品成本高,售價貴,但我們亦必須提倡使用本國產品,禁止該項舶來品的進口,凡本國可以出產但尙不能完全自給的工業品,我們則採取高稅進口的政策,提高其進口成本,以保護本國工業的發展,這與過去國民黨政府的喪權辱國,讓帝國主義傾銷廉價商品來摧殘打擊我國民族工業的反動經濟政策,是有本質的區別的。這也是目前農業產品的交換比價較之抗戰前擴大的原因之一。
   (三)有許多工業品目前的生產成本與出售成本,亦較抗戰前增加了。以紗布爲例,抗戰前每件二十支紗的出廠統稅(即貨物稅)為法幣十元零八角,約合當時紗價的百分之五,而現在我們的棉紗貨物稅,則由於政府的財政困難,而不得不按紗價的百分之十五徵收。紗布生產工廠的營業稅及紗布交易中的營業稅,印花稅等,一般的亦皆較戰前增加了。再如目前全國紗廠的操業率較之抗戰前亦降低了,抗戰前各紗廠每天的開工時間一般皆是二十四小時,而現在最多爲二十小時,且有許多紗廠因原棉供應不足,每星期不能開全工,而只能開工五天五夜。抗戰前全國紗錠之運轉率佔總設備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目前全國運轉的紗錠,只佔設備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二左右。此外目前長距離的棉花調運(如調西安、臨淸的棉花供應上海之用),對紗布生產成本的增高,亦有一定的影響。紗布生產成本與出售成本的增高,其表現在與糧棉等農產品的交換上,亦即為交換差額的相對擴大。
   (四)目前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交通尙不十分暢通,城鄉之間舊的一套商業組織已被破壞,新的商業網尙在初建,許多工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尙不合理等,對目前工農業產品交換比例的擴大,亦有一定的影響。
   今年解放戰爭已在全國大陸上基本結束,土地改革已在老解放區基本完成。在新解放區,一般已實行了減租。全國農民的負担已開始減輕,全國的農業生產已吿豐收,農民的眞實購買力已開始提高。在這種情况下,廣大農民所最最關心的問題,即是如何使自己所剩餘的農產品及其副產品賣得出去,並能以合理的價格換回自己所需的一些工業品。因之,如何廣泛地組織農產品的內銷和外銷,合理的調整工農業品的交換比價,亦即成爲我們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如何合理的掌握工農業品的
   交換比價
   根據以上敘述,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目前工農業品的交換比價較之抗戰前是擴大了,另方面我們亦必須承認這種交換差額的擴大,是有許多客觀因素的。那麽,目前工業品與農產品交換的剪刀差額,究竟是應該繼續擴大呢?還是應該適當地縮小呢?我認爲是應該在可能的範圍內,適當的予以縮小。當然,爲了發展工業,保持工業生產的一定的利潤,這是完全應該的,合理的;但同時我們亦必須考慮到,爲了開闊我國工業發展的康莊大道,我們目前首先即必須擴大工業品的銷售市場,沒有廣闊的銷售市場,工業品沒有人來買,則工業的發展即是不可想像的。我們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在那裏呢?首先而且是最基本的,應該是國內的市場,而在國內市場來講,目前則主要的又是廣大的農村,三萬萬八千萬以上的農民即是工業品銷售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如果不能合理的掌握工農業產品的價格,使廣大農民的剩餘產品得以出售,保持農業生產的一定的利潤,逐漸縮小工農業品交換的剪刀差額,則不但影響着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而且工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亦將因原料、粮食供應不足,成品銷售不暢,而直接受到阻礙。
   如何合理的掌握工業品與農產品的交換比價呢?我想目前我們在掌握調整工農業產品的交換比價中,下列的原則是應當遵守的:
   (一)照顧工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在工業方面,各種產品的出廠價格,應保持使經營該項產品的生產者,得到一定的利潤,有些工業的產品目前可能還不易獲得一定的利潤,但我們亦應儘量使其不致賠本(如因其本身經營不當,管理不善而致賠本者,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以保證該項工業的擴大再生產或保持再生產的力量。其盈利已超過正常的利潤率者,則可從價格中予以適當的調整。在農業方面,其生產成本費與盈虧的計算,目前還很難科學計算出來,但我想在掌握農產品價格時,照顧到農民一般的生活水平及再生產的維持,應是起碼的原則,而在這一點上,大體上目前還是可以計算的。
   (二)照顧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各種工業品及農產品的銷售價格,皆應照顧到使廣大消費者能够接受爲原則,否則,如果價格定得過高,脫離了社會上一般的購買力水平,為廣大的消費者所買不起,則該項產品即使是質量很好,社會上很需要,其結果依然是賣不出去。這不但對廣大的消費者不利,而且對工農業生產者本身來講,亦必然造成產品滯銷,資金周轉不靈,以致生產停頓的結果。
   (三)照顧組織商品流通者的利益。這在目前全國各種工農業產品的流轉過程尙不十分暢通的情况下,尤爲重要。各種工農業產品價格之掌握,必須照顧到產地與銷地,批發與零售,季節與李節之間的一定的差價,使商業運銷者有利可圖。否則如果商業運銷者在組織各種商品的流通過程中,無利可圖甚或賠本,則當然無人願意從事此項工作。不但私營商業不做賠本生意,即是國營商業與合作社商業,也是不允許經常做賠本的買賣的。反之,如果商業利潤定得太高,則當然也應反對。
   (四)除照顧以上產、運、銷三者的利益外,我們的價格政策亦應與一定時期內政府的生產方針相密切結合。凡屬政府獎勵發展的各種生產事業,則對生產者的利益即應多加照顧,如降低稅率甚至免稅,減低運費、發放貸款、加工定貨、收購成品,保證其一定的利潤比例等。凡屬政府限制發展及與國計民生的利益關係不大的某些生產事業,則在上述各方面的照顧及價格掌握上,即應有所不同。對應獎勵發展者,其產品如按市價計算確實賠本者,則政府給予其一定的貼補亦屬合理,是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否則即不應扶助,以明獎勵與限制之別。
   以上四點,我想我們在掌握各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的價格時,是應當統籌兼顧的。(人民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楊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太原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
臨淸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