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筍乾產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6438
颗粒名称: 天目筍乾產况
并列题名: 最高產量曾達十五六萬斤現亟待收購運銷提高生產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10月11日,当代日报刊登一篇)臨安地近天目山麓,山巒遍佈竹林,每至三春,竹筍怒茁,製成筍乾,爲本縣特產之一。
关键词: 山麓 竹林 竹筍

内容

(本報臨安訊)臨安地近天目山麓,山巒遍佈竹林,每至三春,竹筍怒茁,製成筍乾,爲本縣特產之一。
   抗戰之前,全產量縣筍乾產量相當豐
   富,據不詳盡統計,達二萬五千餘套,(每套裝二十八籃,每籃為二市斤),有十五六萬斤,實爲本縣農村一大經濟收益。抗日戰起,鄕村經濟破產,竹筍園林破壞厲害,沒有好好培養保護,更因交通阻礙,城鄉物資閉塞,筍乾原料食鹽取給困難,筍乾事業,曾逢不景氣現象。抗戰勝利以後,在地主勾結官僚資本的壟斷下,每當筍汛,乘農民們靑黃不接,經濟困難的當兒,便運用資金、工具、人工、僱用勞力,來投資經營,或者以高利貸方式,借農民以資金,及製成後,即加殺價收購,從中漁利,農民辛勞所得,被,其操縱剝奪,因此農民生產情緒降低,產量逐年減少,
   解放以來,雖然上述情形已吿解除,然擴大與改進生產,尙待各方的扶掖。在去年根據城區商運行業出口數字,不過一萬二干套左右,(尙有少數從橫畈區水道出口不計在內),至於本年因筍產小汛,又因春間鹽價較貴,製成筍乾成本過高,故產量甚少,約祇七千餘套。因其產數不多,故當新貨登場期間,收購無人,價目低賤,尤其影響農民生產情緒。那時(五月份)本縣售價祇每斤四千餘元,最好也不過五千元,只合食米二升。直至八月上旬,因銷路逐漸打開,價目遂漲,甚至供不應求,現在產地市價每斤達一萬二千元至一萬六千元。惟據產區農民推斷:明年可能是筍汛旺年,定可大大增產。產區
   出產地區:本縣西北邊界,毗連天目山麓,接近孝豐縣境,過去舊鄉名如:橫畈、龍門、古城、金岫、靑雲、以至西南鄉的化龍等地,都是盛產筍乾的區域,尤以西北鄉的「東坑貨」,更爲其中佳品,滋味臻於鮮美,在市場上最負盛名。至於南鄉貨與西鄕貨,猶有區別,南貨多肥大粗壯,西貨則俊秀細小。至產量和銷場,南鄉不及西鄉貨,臨安筍乾因有其天目山名勝相得益彰,所以也都叫天目筍乾。運銷
   運銷市場:過去大部係杭州爲集散地,行銷遍嘉、滬、蘇、湖,以至華北市場,經營商家,多由山貨行運銷,杭州的山貨行,有的派員來產地採辦,當地的地主亦有自產自銷的。惟目前因產運較少,杭州方面來採辦的很少。製作
   製作過程:現在本縣尚沒有比較科學的工場設備,純賴農民以勞力手工製成,方法古舊。這裏的所謂筍乾廠,無非至筍汛旺時,在高山峻嶺處搭設茅棚,內設泥灶巨鍋,山筍盛發,不分男女,負袋肩籃,攀採竹筍,取掉筍籜,放入鍋內,積層撒鹽,和水份煮熟,取出烘焙,這樣每八斤鮮筍,約製筍乾一斤,再用棍棒揉擊,以嫩老分為焙屑頭、秃挺、尖挺、肥挺、小挺、統貨等名,再裝簍成套。
   本縣筍乾的產銷,關係農村經濟匪淺,惟欲擴大生產打開銷路,首先在於改進技術,減低成本,同時幷須鼓勵土產山貨商人放手經營,加强運銷,並有待政府的協助(倪眞)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倪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臨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