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百年歷史的奉化毛邊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6011
颗粒名称: 有五百年歷史的奉化毛邊紙
并列题名: 最近技術已略有進步正籌劃集體購打漿機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10月有五百年歷史的奉化毛邊紙技術已略有進步正籌劃集體購打漿機。
关键词: 毛邊紙 技術 打漿機

内容

(本報奉化訊)奉化紙是名聞全浙的手工業製品。棠岙是奉化造紙業中心地;那裏地處偏僻,山林重疊,竹的產量極多,爲紙業的天然原料。棠岙紙工業,已有五百餘年歷史,是浙東紙工業發祥地。相傳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是奉化紙業的萌芽期。那時棠岙只有十數家製造,後來紙業逐漸勃興,在奉西鄉,紙廠鱗次櫛比。直到現在,浙東鄞縣、慈谿等縣都設起紙廠,但仍以棠岙所製最佳。銷售情况
   棠岙是奉化西鄉最鬧熱的一個貿易市場,以剡水分東江、西江、溪下三村,東江專做白毛邊紙,西江製做假官堆、月光連(俗稱洋連,又名油光紙),溪下也有不少紙廠,但多以販紙為生者。棠岙以外,董家、箭嶺下等產竹著名的地方,也設有不少紙廠。據最近統計:奉化紙廠共有三百八十餘槽,平均每月每槽可出紙三萬張。土紙的銷路,在抗戰期間,最爲旺盛,寗波是土紙外運的大市場,溪口、大橋是本縣及內銷市場,從寗波轉銷寗紹各縣以及滬、杭、外省,從溪口運銷新、嵊、臨、台、金、蘭等縣,由大橋裝運寧海、三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等縣,銷路廣闊,營利豐厚,賣紙收入,佔全村收入的三分之二,數目相當巨大。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勾結美帝,西白報紙源源輸入,貶價傾銷,致奉化的毛邊紙受到極大的打擊,解放以後,匪幫封鎖海口,毛邊紙銷路仍呆滯,舟山解放後,各方面交通恢復,又加上各縣市場情况的好轉,奉化紙的銷路,又趨活躍,現在上白優等毛邊紙每刀價鈿已由二千五百元提升到三千五百元(產地價目)。
   箭嶺下、董家兩地山民是專做迷信紙類的,例如黄錢、元寶紙馬、千張等(均祭神用),在抗戰以前,運往山東、靑島一帶,或銷紹興,供製錫箔、黄錢,解放以後,人民覺悟程度提高,迷信紙銷路一落千丈,目前山民已改變了方向,從今年三月起,他們模仿棠岙製法,已經出了大量的毛邊紙,銷路亦大有好轉。產製情况
   奉化西鄉地方地瘠民貧,山民大部份就靠製紙來養活家小,莊稼反是副業。山岙裏的孩子,從小就跟父母一起學習製紙工作。槽桶、紙榨、簾床、烘紙幅等,是製紙的主要工具。工具簡單,技術原始。
   製造土紙的原料,最好是生長三、四個月的嫩竹,或用七、八個月的苦竹,以及上等廢紙。這樣漉出來的土紙色澤細白。一年左右的竹料,製品就帶灰白色,一年以上的竹料,毛筍、榖箬等,只可供製綠明紙、方唐、白帖及紅綠等有色紙了。普通奉化製出的土白報,色澤微黄,不能潔白,這就是用毛竹做的緣故。毛邊紙的製法,奉化人祖傳沿用土法,無論人工和手續,都極浪費。
   最近奉西山民,對於製紙的技術已略有進步:棠岙人已能够利用桑樹皮製成單面白報紙和韌皮紙了;箭嶺下、董家兩地紙廠發起製紙加用漂白粉,毛邊紙色已能潔白光滑。現在棠岙的山民正在加緊努力,預備集體籌劃一筆款子,購置一架打漿機,若能實現,則奉化的紙業,當可走上新的道路。(孫若萍)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孫若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奉化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