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商業好轉到發展城鄉貿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4893
颗粒名称: 從工商業好轉到發展城鄉貿易
分类号: G210
摘要: 財經方面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開展城鄉貿易——收購農產品問題,因此如何保障農民勞動的成果、調整地區差價,組織私商下鄉、掌握收購物資、穩定市場物價;以促使工商業的更形好轉,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和任務。
关键词: 開展 城鄉 貿易

内容

一、一年來總的經濟情况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已將一年,全國人民正以歡欣鼓舞的心情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一度國慶。回顧一年來,在軍事上已解放了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部國土,大陸上有組織的股匪也已基本肅淸;政治上則民主統一戰綫的空前團結保證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日益鞏固;那麽,在經濟上有些什麽勝利和成就呢?
   首先是在生產戰綫上我們已有了開展和增加。農業生產由去年的災荒歉收,到今年的全國大豐收(僅皖北、西北等小部份地區受水旱災),非但達到了中央農業部的農業增產計劃,並且超過了預計。出口物資如大豆、蔴、茶、絲等都完成了增產任務;工業生產方面,則城市工廠的開工率逐有增加;特別在老解放區如東北,這一年來更有飛躍的進展。在生產戰線上,我們是打了個大勝仗。
   由於全國的鐵路、公路、內河以及北洋航線等已全部恢復,全國各地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下聯系了起來,提供了國內外貿易發展的有利條件,其成就表現在國內市場的極大開展與國外貿易
   從對外依存到獨立自主。
   加上政府在政策上的正確領導,如今年三月的財經統一,使十二年來的通貨膨脹轉到物價穩定,由經常龐大的財政赤字到收支平衡,四月以後政府又更加大力的調整了工商業和公私關係,工商業已逐漸趨向好轉資金也不再集中於少數大都市而廣泛的散向各處,人民幣不但作爲儲蓄的對象,價值的尺度,交易的媒介,且已成爲組織生產的有力幫手。
   城鄕的負担也合理化了,以前城市負担較輕,農村負担畸重,這是不合理的。去年農民負担的農業稅率爲百分之二十,今年新區夏徵公糧已減爲百分之十四·九五(地方附加稅在內);在工商業稅方面,也有了些適當的變更。稅收有了顯著的增加,並且逃稅、漏稅等等現象正在逐步改善,因此城市的負担也就日益趨向合理。再加今年豐收,農民的購買力必將有顯著的增加,間接就促使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因此這樣合理的稅負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對外貿易也已由經常的入超轉向出超的趨勢,同時以往進口物資,大都是製成品和高級消費品,對國民經濟、生產建設毫無裨益,而貿易主權又操之帝國主義與洋行買辦手裏,現在則已全部改觀,主要靠國內的廣大市場,自立更生;進口的也是與國計民生有利的物資。
   現在政府已握有大量外匯,不再愁外匯缺乏,而是考慮所有外匯如何合理運用的問題了。
   以上這些,顯示一年來我們在經濟戰綫上有了很大的勝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經濟正由盲目走向計劃化,在本質上有了根本的改造,這是由新民主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的必需的條件。使公私經濟在政府總的計劃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一年來在經濟方面的成就如此輝煌,光明的遠景已遙遙在望,如果再「有兩三個像樣的豐收年成」,則「農村中萎縮的購買力………就將迅速恢復,並將逐步擴大,因而使城市工商業繁榮起來,這是無可懷疑的」。
   二、工商業的好轉
   工商業是怎樣好轉的?主要是政府政策的正確領導,自三月財經統一後,通貨穩定,公私工商關係調整,加上工商業本身的努力,不斷改進經營方式,樹立新的經營作風,工人階級的積極性、創造性也充分發揮,這一切就是工商好轉的基本原因。
   (以上海爲例的工商業好轉的具體數字從略)
   從不少具體事實中,可看出工商業確在好轉,通過今年的農業豐收,和秋後的土地改革,翻了身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定會有顯著的增加。工商業的好轉,今後主要繫於農民購買力的增長,在面向農村的經營方針下,離開了農民,工商業的好轉是不可能的。觀乎東北農民在土改後增加的購買力迅速反映到都市可知。
   三、開展城鄉貿易的重要和必
   要性
   開展城鄉貿易是農業豐收以後當前財經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如所周知,我們是一個「大國小生產」的國家,現代工業生產僅佔國家總生產的百分之十,其餘百分之九□都是個體、落後、散漫的小商品經濟生產,但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因此,這數量龐大的小商品生產,如不善加處理,城鄉貿易就無從開展,也就是說做好城鄉物資交流是目前經濟的重要環節。
   過去,一般人有重工輕商的偏向,這是不對的。今日我國還在恢復階段,還沒有大踏步發展,在分散、落後、數量非常龐大的小商品生產的我國,發展生產與開展城鄕貿易、促進城鄉物資交流是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的。今年全國農作物普慶豐收,除皖北及河北、河南、蘇北等部分地區有輕重不同的水災,西北部分地區稍旱外,就全國看,大致收成在八〇一八五%以上,比去年增產一〇一三〇%;東北收成為八五%,比去年增產二〇%,全國豐收的作物有水稻、棉花、高粱、穀子、玉米、大豆等,湖南水稻收成高達九成,汀西、湖北、蘇南等地水稻生產也很好,產量最高的每畝可產稻七百斤(棉花產量估計可達一、五〇〇萬担,去年僅八五〇萬担,增產幾達一倍,與一九三六年最高產量一、七〇〇萬担已相去無幾,根據目前全國紗廠開工情况及人民用棉數量,明後年棉產一定能够自給了。
   農業豐收不是偶然的,主要由於政府的加强領導與扶助照顧,同時農民辛勤的勞動與土改、減租後生產情緒的高漲都是重要原因。
   豐收之後的問題是如何使農業勞動者保有自己勞動的果實,以往農民在豐收後,由於私商的抑價剝削,往往「穀賤傷農」,使農民得不到自己勞動的成果。因此,政府對於今年的收購工作必須有計劃有步驟的謹愼將事,要防止「穀賤傷農」,必須及時地正確地掌握收購工作,以達到穩定市價、平衡供應與滿足工業生產需要的三大目的。在政治意義上講,收購工作是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手段,是進一步調整城市工商業的重要依據。過去城鄕關係是對立的、剝削的,現在政府以加工、定貨、貸款來鞏固民族資產階級的團結,以土改、減租來鞏固農民的團結,如能在豐收時節,及時地合理收購,使城鄉貿易迅速開展,這對於工農聯盟的鞏固,關係是非常之大的。
   華東區有一億一千餘萬農民,貧苦農民有四、五千萬,如收購不好,是要影響農民與政府的團結的,因秋收後,最先出賣產品的總是貧苦農民,地主富農是不需急急出賣的。半月前蕪湖新穀登場僅售三萬元一担,米六萬元一担,對農民是十分吃虧的,現在政府已有周密佈置,粮價也已逐步提高了。
   四、關於收購的一些關鍵問題㈠收多少?
   農民的生產品並不是完全出賣的,在小商品生產的中國農村,大都供自己消費,多餘的才作為商品賣到市場(過去貧苦農民爲了急需款項,往往秋收後稍留自用,大部分即以賤價售出,到明年靑黄不接時又以高價購買,吃虧不小,現在新區農民雖已經過減租,但經濟情况仍未基本改變,秋收後可能還是以大部農產品出售的),因此收購工作應由中央來全面掌握,精密計算總產量有多少?農民自己用多少?可能出售多少?然後由中央來規定國營貿易機構應該收多少?合作社收多少?並組織私商自動去收。
   ㈡誰去收?
   收購工作必需由國營貿易公司、合作社和私商三方面一起來稿,過去在收購工作上有偏向,部分國營貿易公司的工作人員有包辦思想,對私商沒有很好組織,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是大國小生產,收購是一件龐大工作,單靠國營貿易公司的力量是不够的。當然,過去部分私商的經營作風也還不純,投機取巧的暴利思想還沒有去掉,所以今後在收購工作中,他們應該以老老實實的態度,根據政府法令,進行收購,以促進城鄉物資的交流,「不許發橫財,只許發正財。」在國營貿易公司的領導下,分工合作,為廣大的工農業生產者服務。
   ㈢什麽價格?
   收購價格應照顧到三方面:
   (一)生產者——農民有利,確實保障農民勞動的果實。
   (二)販運者——合理調整產銷地區間的差價,使販運商人有一定利潤可圖。
   (三)消費者——農產價格固不能定得太低,使農民吃虧;也不能定得太高,增加消費者負担。
   豐收後的農產價格可能跌一些,而農民在豐收之後的購買力必然要提高一些,刺激工業品的上漲;因此,工農業產品的比價——剪刀差現象今後恐仍難消除。如何補救剪刀差問題呢?儲粮一部分是一個辦法。出口一部分也可能是辦法之一。推廣工業原料與經濟作物的栽種也是一個很可施行的辦法。
   而加强紡織能力,增加紗布產量,以應秋後農民需要,防止工業品價格波動,則是當務之急。
   此外於收購同時,政府應同時組織各種農民需要的生活品與生產資料下鄉,以合理比價賣給農民,這樣不但把剪刀開差拉小,同時,政府可及時回籠通貨,不致因大量收購而引起通貨膨脹。
   例如貿易部門,如果在收購工作中能及時回籠通貨百分之八十,而讓其餘的部份留在農村,以擴大鞏固人民幣的市場,則在收購之後的物價一定是不會有什麽波動的。
   ㈣如何鼓勵私商下鄉:
   一、要予私商以合理的產銷地區差價,鼓勵其採購。並將私商組織起來,聯合經營,以免彼此盲目競爭,力量分散。
   二、便利運輸,減低運費。
   三、加强資金的供應:過去政府貸款着重於工業,以後政府對商業如粮商、棉商,也可以貸款了。
   四、幫助私商周轉:押匯是銀行促進城鄉物資交流的主要手段。但按一般的押匯辦法,私商必須在採辦地點出具承運機構的正式提單,押匯條件才算齊備。但在內地交通運輸不便的地方,要完成這一手續是有困難的。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近代化運輸體系。最近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公佈了變通押匯辦法,對促進物資交流,幫助私商周轉是很大的。
   ×××
   總的說來,在今後半年中,財經方面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開展城鄉貿易——收購農產品問題,因此如何保障農民勞動的成果、調整地區差價,組織私商下鄉、掌握收購物資、穩定市場物價;以促使工商業的更形好轉,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和任務。
   (九月十七日在中國經濟事業協進會演講)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吳承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