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馳名特產芋艿大如人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3677
颗粒名称: 奉化馳名特產芋艿大如人頭
并列题名: 年產一千六百萬斤遠銷滬杭並及營口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50年,奉化芋艿頭是著名特產,大得驚人,年產一千六百萬斤遠銷滬杭並及營口。
关键词: 奉化 芋艿 特产

内容

(本報奉化訊)奉化芋艿頭是著名特產,大得驚人,一個水芋艿頭秤起份量來,普遍的是有二斤重,比大碗還要大;特別大的是大頭芋,幾乎大如小孩的頭一般,有重到四斤半的。這就是奉化芋艿的主要特點。
   根據一九四七年奉化土地調查册的統計:全縣芋田面積有八千九百十五畝,大芋艿田獨佔三千六百八十七畝,水芋艿田佔着二千七百十八畝,烏芋艿田佔有一千六百三十六畝,其他雜芋田面積僅佔八百七十四畝。平均每年芋艿總產量有一千六百八十九萬餘斤。好多地區農家就依靠芋艿的收入來維持半年或幾個月的生活。
   芋的種類很多,有大頭芋(俗稱大芋艿)、烏芋艿(早芋艿)、紅芋艿(香港芋)、漿芋艿(黄蜂尖)、水芋是等;其中以大芋艿水芋艿的味道頂好。最出名的就是它們。一九三二年左右,奉化芋艿的產量很大,每年曾達二千萬斤,那時芋艿成爲浙東主要出口貨之一。
   種芋艿的田是良田沃土,並不是如常人所想像的那些山、旱瘠地。奉化汀口區蕭王廟、環泉、畸泉、江前四鄉;方門區尙田畈、方門兩鄕的土壤,泥質含沙,□元素很豐富,經研究最適宜於種植大頭芋艿。所以該地帶農民五百餘年來,每年傳統種着芋艿,如今農民們已有寶貴、豐富的種芋方法和經驗。因此奉化的芋艿,不但產量多,而且味道也比別處來得好吃,最奇怪的,奉化芋艿頭的質量比重很輕,奉化芋艿頭之所以能一落湯就熟」,也就是因爲它的體肥質鬆之故。
   奉化西塢區進化鄉、方橋鄉、南渡鄉及城區大橋鎭,地勢低窪,田水終年不燥,是奉化水芋艿的主要產地。奉化水芋艿也有它的特點:白頭白梗,白嫩粉糯,味追美好。
   好多地區如黃巖、溫嶺、鄞縣、金華、杭州、嘉興等地一批有好奇心的農友,曾跋涉長途來奉化採購過芋艿的種子,但是帶回試種一年後,下一代的芋艿就要變種了,這大概是土壤性質不同的緣故吧!
   奉化所產的各類芋艿,除供寧波地區人民吃食外,尚有很多餘剩,大都裝運到滬、杭、寧、蕪一帶供售,裝銷天津、營口、靑島的也很多。
   芋艿除供吃食外,猶可加糯米磨成粉或搗熟後做紅球白球、麻糟等——是十二月、正月裏應時的菓品。此外芋艿汁水擠出又可診治霍亂、傷寒等疫病,農村裏常晒芋苏乾備荒。
   奉化芋艿的產量,在一九三二年爲最豐旺,以後經八年抗戰,農村經濟逐年走向崩潰,農民無力種芋——因為芋本比稻本大。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認爲芋艿外銷是一筆很好的稅收,苛捐雜稅,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芋田面積也減少了。
   但是,在今後幾年之内,奉化芋艿頭的產量一定會迅速增加。今年春初,奉化農民在人民政府扶植及獎勵下,已普遍響應號召,推廣恢復了六百二十畝芋田。匪幫封鎖粉碎後,各種土特產銷打路開,提高了芋農們的生產信心。今後若能好好的做到選種、積肥、擴地,並貫輸科學種植的方法,則將來奉化芋艿的產量必能逐年增加起來。(若萍)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若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奉化汀口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