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後的東北農村農民生活不斷上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3244
颗粒名称: 土改後的東北農村農民生活不斷上昇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土改後的東北農村農民生活不斷上昇。
关键词: 土改後 東北農民 生活上昇

内容

(新華社瀋陽七日電)東北農村在完成土地改革後兩三年來,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農民生產熱情高漲,耕地面積和產量年年增加,因此農民生活也不斷上昇。
   據去年冬天黑龍江省二十一個村(分屬十六個縣)的調查,土地改革以前佔農村戶數一半的僱農,其中現在已經上昇爲中農和富裕中農的佔百分之五十·六;原來的貧農,除百分之一下降外,有百分之五十七上昇;原來的中農也有百分之十七·一上昇了。在農村全體戶數中,土地改革後有百分之六十二·七的戶數是上昇的。現在中農和富裕中農在農村中的比例,已由土地改革以前的百分之十六上昇到百分之五十三·八。另據土地改革完成稍晚的遼東省十五個村(分屬八個縣)的調查,中農已由九百三十九戶增加爲二千七百四十八戶,幾乎增加了兩倍。
   這兩年,東北農村的耕畜和農具的增加特別迅速。據去年一年遼東省的不完全統計,共增加耕畜十七萬四千餘頭。莊河等四個縣中八個村的調查,農民現有耕畜已較土地改革以前增加一倍多,大車也增加了百分之八十八。松江省耕畜去年增加了二萬七千多匹。集賢縣保安村在土地改革後每家都添了一匹馬。呼蘭縣兩年多來增加了二千四百多輛大車。現在東北各地公私營橡膠工廠出產的橡皮輪胎,已在農村中找到了銷路(東北農民所用大車都是膠輪)。打水用的洋鐵桶也開始在農村中受到歡迎。
   脫下了破爛棉襖
   按季節換上新衣
   土地改革以前東北大多數貧僱農冬天只能披着麻袋片禦寒,可是,許多人却是到了夏天還脫不下因為穿了十幾年而破爛不堪的大棉襖,現在絕大部分都能及時按季換上新衣了。吉林省榆樹縣秀水區去年每人平均買了十七尺布。黑龍江省訥河縣國裕村去年每人平均買布二十八尺以上。遼東省寬甸縣台子溝村,去年農民買的布比土地改革以前增加了四倍,松江省集賢縣保安村農民崔成財在土地改革以前夫妻倆輪流換穿一條褲子,去年一年僅他老婆一人就做了四件新大布衫。他全家去年買了三百尺布黑龍江克山縣衆心村當了十二年雇農的張保池,以前穿衣不分冬夏,冬天塞上棉花,夏天掏出棉花。但到了去年,他全家都穿上了裏外三新的棉衣。三輩子都當長工的老雇農于德水,土地改革前窮的連一口缸都拿出還債。現在僅他自己一個人的舖蓋就是一床毯子,一床褥子和兩條棉被。
   除棉被和棉花以外,東北農民對於其他日用工業品的需要也增加了。松江省百貨公司僅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向農村推銷的膠皮鞋,即達二十一萬三千雙,等於去年推銷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在今年第一季度中推銷的毛巾和襪子也等於去年全年的二分之一。
   偽滿統治時期幾乎和農民絕緣的大米白麵,現在是農村中逢年過節時的食物。遼東省寬甸縣灌水區合作社去冬不到兩個月就銷售了白麵三十餘袋。該縣雙河村農民平均每戶向合作社辦了五十萬元(東北幣,下同)的年貨。
   今年農民購買力
   折糧五六〇萬噸
   所有這些說明了東北農民的實際購買力已經大大提高。今年全東北農民總的購買力約折合糧食五百六十餘萬噸。他們的購買力是由於他們出售了大批餘糧和副業產品而取得的黑龍江省去年十、十一兩個月從農民手中所收購的餘糧等於一九四七年全年的購糧總額。去冬兩個半月收購農民副業產品亦達八千九百二十餘億元。該省今年預計農民從事農業與副業生產的收入,將使農村購買力總值合糧二百八十萬噸以上。松江省農民在土地改革以前一九四六年僅出賣餘糧十八萬噸,今年上半年僅國營商業即收購了三十四萬噸,估計農村尚有六萬多噸餘糧等待推銷。吉林省去年一年農業生產的結果,除公糧和生活、生產所需外,五百四十萬農村人口,平均每人餘糧二百五十餘斤。東北農民餘糧增多,購買力提高,更加速了城鄉物資的交流。
   農民們紛蓋房屋
   破村屯煥然一新
   (新華社瀋陽七日電)業已完成土地改革的東北地區的農民兩年來紛紛修蓋新屋,許多殘破的村屯已煥然一新。據遼東省五千四百餘個農村統計:兩年來新添的房舍達八萬餘間,幾乎村村都有新房,松江省僅雙城一縣,農民就蓋了新房八千二百餘間。吉林省榆樹縣黑林子一個區,僅今春修了新房一千五百多間。這些新房子,是在土地改革前的破爛房屋的廢墟上修起來的,現在,大部分村屯裏,都有一幢幢明窗亮戶的平頂房子整齊地排列着。住房多了,農民就把牲口圈和住宅分開了。因爲糧食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農民修蓋糧倉的也很多。現在許多村屯比過去大多了。松江省雙城縣慶功村原來是兩條街道,現在是三條街,儼如一個新興的市鎭。
   土地改革以前,東北農民住房很缺乏,房屋極大多數是地主和富農的。農民只能以給地主作工爲代價,才勉强租得一席之地。農民們許多是好幾家擠在一間破漏的小房裏經過土地改革分到了地主的多餘房屋加上這兩年來新修的房屋,許多農民們已獲得了較充裕的住宅。松江省雙城縣慶功村一家曾經三輩子沒地沒房子的農民張福永,土地改革以前二十年中曾被地主□得搬過十七次家。土地改革後,張福永一家就蓋了三間新房。黑龍江江克山縣互助村,土地改革以前僱農錢白福等四家二十餘人擠住在一起,鍋灶按在炕邊,曾經發生過嬰兒從炕上跌落鍋中慘被燙死的事。現在他們四家已各自有自己的陽光充沛的新房。
   克山縣發展情形
   可代表一般趨勢
   (新華社瀋陽七日電)黑龍江省克山縣的調查說明:該縣兩年來農民購買力的提高是直綫上升的。這可以代表北滿土地改革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
   克山縣民主村是一個百戶左右不大不小的村莊,一九四八年該村每戶的平均購買力爲東北幣三百六十一萬元,一九四九年爲四百九十萬元今年爲九百四十九萬多元,較前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六十三。農民富裕後,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比重也發生了變化。一九四八年,該村購買生產資料的費用,佔總支出的百分之十一·八、今年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三,明年根據該村計劃將增加到百分之三十三·七,克山全縣統計,今冬明春農民將增購馬五千匹,車一千七百七十輛,蔴袋十一萬多條和其他農具很多這樣大量的添置農具在過去是沒有的,這說明農民在進行着擴大的再生產。在生活資料方面,布、棉花、皮襖、靰、鞡、皮帽、綫、酒、煤油、豆油、食鹽襪子等十一種物資佔該縣農民生活總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六,其中布的增加最爲顯著。一九四八年民主村每人平均需布十六·三尺,一九四九年突增至二十七·八尺,今年則爲三十六·五尺。該縣民衆村中農劉子安說:「我家今年每人用三十尺布,明年可以有四十八尺布,合乎理想得七十二尺。」該縣農民現在還需要蓋房用的木材,和過年過節吃的東四以及文具紙張等。
   農民購買力的來源,全在於農業和副業産品的推銷。克山縣農民出賣的東西中,糧食佔百分之九十二·四,其次爲豬、鷄蛋。因此,東北國營商業對農業和副業產品的收購和推銷向即重視。但這一工作還須加强,還要作到切實掌握產量數量,及時地、有計劃地組織合作社和私商收購。
   國營各紡織工廠
   紗布產量大增加
   (新華社瀋陽六日電)東北國營紡織工業一年來發展迅速。現每日開動的紗錠,已由去年第一季的十二萬枚增至二十三萬七千枚,每日開動的織布機,也較去年第一季度增加了一倍以上。由於勞動生產率提高,其產量的增長遠較其設備的增加為快。以今年六月份與去年同期比較,紗錠僅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五,而棉紗產量却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四;機織機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五,棉布則增產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七。同時,產品成本也有很大降低今年上半年十六支紗的成本比去年降低百分之十六。五七,二十支紗降低百分之十四·七六,細布降低百分之十三·四。爲適應東北人民特別是農民生產逐漸提高的需要,各廠所產紗、布的種類也已增多去年所產的紗,只有十支與十六支兩種,今年已增紡二十支、二十二支、三十二支等種。去年僅生產一種粗布,今年已增織細布、斜紋布等,每種布又有若干不同的規格,以便用者選擇。
   各紡織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品成本的降低,主要是由於實行了定額管理和超額獎勵的制度。在實行定額以前,紡一件(四百磅)二十支紗的用棉量,平均爲四百一十八斤,定額後則降至四百零六斤;織布用紗的損耗率,也由百分之三減爲百分之一·九。定額前每一萬枚紗錠需用三百五十六個工,定額後降爲二百八十六個工。
   目前東北紡織工業的缺點是,部分工廠的成品檢驗制度尚不健全,部分幹部和職工有重量不重質的思想,因而有很大一部分產品質量還不能合於規定標準。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黑龍江省
相关地名
松江省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克山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