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行易」學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知難行易」學説
并列题名: 是否符合馬列主義觀點?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0年8月7日当代报登载文章介绍「知難行易」學説是否符合馬列主義觀點?
关键词: 当代报 知難行易 馬列主義

内容

問:孫中山先生說的「知難行易」,是否符合馬列主義觀點?是否可作爲世界是智慧所創造的論據?
   答:「知難行易」學說,是五四運動以前孫中山先生對於自己革命鬥爭經驗的總結。在時代上、它是中國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個構成部份,所以基本上屬於舊資產階級的啓蒙哲學。這種學說具備着啓蒙哲學進步的一方面,就是對於世界的一般的唯物論見解,對於科學的、客觀的合理的知識的重視。它的缺點是不能貫徹唯物論的觀點,所以它的基本觀點還是唯心論的。
   中國革命,由於它的特殊條件,必須經過一個複雜的長期的過程。這種客觀過程反映孫中山先生的認識□反映在中國革命者對於革命規律知識的掌握上,也就表現爲一個長期的摸索和試驗的過程。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中國本身落後的情况下,爲了挽救中國的危亡,中國必須進步,中國革命中的志士仁人,必須要從先進國家,學習進步的革命思想學說,並且要善於應用在中國的具體情况中。所以在認識過程中,一方面要依據自己民族的鬥爭經驗、和具體國情的認識、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先進國家的革命思想學說。自從太平天國採用基督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起,到五四以後,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眞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為止,思想上的摸索過程和革命的發展過程,是互相照應的。
   中山先生親身經歷了這個艱難苦痛的過程,他提出「知難」的思想,表明了他能够自覺的認識到把握中國革命規律的艱難,所以能不斷的向前進步,能够「以俄爲師」,學習蘇聯,探求新的革命方法,拋棄舊的方法,不停止在固定的一點上。他在實際行動中,幾次和舊資產階級革命隊伍中妥協保守的傾向鬥爭辛亥革命以前反對立憲派、辛亥革命以後反對和袁世凱北洋軍閥妥協,民國十三年國民黨改組,又反對西山會議派。在思想上,能够和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已經腐朽過時了的公式作鬥爭,在屢次試驗失敗以後,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之下,毅然採取了新民主主義的方法。在自覺認識到把握中國革命規律智識的艱難,不斷求取進步這一點上,孫中山先生的學說是有着進步的唯物論因素的,是合乎科學和理性的。但這種哲學思想的主要缺點是不能從物質的經濟的基礎上去看社會的變化,不能依據社會階級關係來分析中國革命的問題。這就是他和馬列主義理論———辯證法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者的根本不同所在。因此他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是錯誤的。譬如說:孫中山先生認爲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其原因單純的在於人的「心中單純的在於」「知」與「不知」之故』,却不知道,辛亥革命所以仍然不成功的基本原因是由於沒有找到堅强的革命階級作爲基本的動力,是由於革命陣營的活動,依靠了一些反動階級的軍人政客和這些傢伙的背叛革命,是由於沒有找到反映廣大人民要求的反帝反封建的明確革命綱領,是由於舊民主主義的方法和綱領已經過時,已經無力,並不是由於人們所謂「不知」這一套舊方法舊綱領。這一點,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中已經完全證明了。
   另外,「知難行易」中的「知難」思想過分誇大智識的困難,於是得出結論—認爲廣大羣眾與智識無緣。只有少數貴族才能獲得正確智識,孫先生把革命領導者稱為先知先覺,把羣眾看成不知不覺,其實廣大的工人、農民他們非常淸楚,對於誰是他們的壓迫者的認識,並不像『知難行易』學說中所說的那樣困難。公平地說,只有羣眾才是眞正的先知先覺者、聯系羣眾的領導者,集中了羣眾的經驗、在這一點上說來實在是後知後覺者;而脫離羣眾的所謂領導者才是不折不扣的不知不覺者。也就是太誇大了領導者的智慧在羣衆革命運動中的作用、無怪乎有許多人把「知難行易」的學說用來作爲世界是智慧所創造的論據。今天我們學習了社會發展史,不但可以建立羣眾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世界的觀點而且可以對「知難行易」這種哲學思想的唯心部份有個正確的認識。因爲「知難行易」的學說有這一些基本觀點的錯誤、就產生了所謂「眞平等」、「假平等」、「權能分開」,「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等一連串的錯誤觀點,而從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看到認爲革命領導者是羣衆的學生,又是他們的先生。領導者只有從人民學習,才能體會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這就是給人民當學生,領導者把人民的分散的、無系統的思想、感情要求總結起來,化爲集中的有系統的理論、綱領、方針政策、辦法,再拿去向人民作宣傳,並使他們把這些變成行動,這就是給人民當先生。孫先生强調當先生的一面,不知當學生的一面,所以變成了唯心論的見解。
   因此「知難行易」的學說對於知行問題是解决得不正確的。馬列主義者認爲「知」首先是行的反映,其次才是行的指導,同時又須受行的考驗、此外,孫先生把感性的知和理性的知混爲一談,不知道感性的知正是理性的知的基礎所以把知與行完金對立、完全隔離起來,講了許多所謂「不知亦能行」,「能知必能行」等不符事實的玄學,這種二元論的和唯心論的解釋,曾被蔣介石加以利用作爲法西斯化愚民哲學的根據。
   只有當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寗主義的辯證法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應用到中國來之後,孫中山先生這種舊民主主義啟蒙哲學對中國社會。中國革命認識上的唯心論弱點,才完全克服了。
   事實證明,只有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情况相結合了的革命理論、才是眞正能够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有力武器,只有理論與實踐一致,知與行的一致,才使我們正確處理革命問題,正確處理我們的實際生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孫中山
相关人物
袁世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