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與工商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9253
颗粒名称: 土地改革與工商業
分类号: D235.653
摘要: 本文转载了經濟周報的内容来具体讲述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对工商業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工商業 棉紡織業

内容

土地改革對於工商業是有利的,是爲工商業的發展舖平了道路;同時,土地改革與工商業本質的改造,也是分不開的。解放以前的工商業的性質,都多少帶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因爲當時整個的國民經濟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經濟。就工業來說它的發展是隨着資本主義的侵入而來的。資本主義依照它自己的形態來改造殖民地經濟,大工業從它建立那一天起就帶有殖民地性,例如棉紡織業,原料棉花大部份要靠美國運來,而織成的紗布,國內銷路反而很少,大部靠外銷,這樣的工業根本沒有在自己的國土上生根,正常的城鄉關係從未建立起來。就以棉布來說,這是農民最需要的,但大部份農民是在穿自己紡織的土布。就這點看,農村不是工商業的市場,所以形成了城鄉的隔離。城鄉之間有一點聯繫的,是商業資本,它與高利貸結合起來,利用農民的貧困、散漫和忠厚老實,用賣靑苗、預買預賣、高售低收、重利盤剝等方式,在農民靑黄不接的時候,把農民將來的產品控制在手裏,此種高利貸剝削更加深了農民的貧乏,所以這種商業資本在内地完全是封建性的。
   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民購買力增加,工業產品可以獲得廣大的國內市場,不再依靠國外銷路;同時,農村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發展,生產增加,可以確保工業原料的供應源源不絕,不必再依賴帝國主義。以棉花言現在還是感到缺乏,紗廠每星期祇能開四天四晚,但經過人民政府的號召增產和設法,今年棉花大槪可以滿足紗廠的需要,開工率尙可增加。土地改革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紗廠需要的原棉當然更不成問題了。土改不僅爲工業產品打開市場,同時也具備了供給原料的條三件。在這樣的情况下,工商業本身就獲得了改造和新生,成爲眞正的民族工商業。
   另一方面土地改革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經濟地位,也提高了農民的政治文化水平,農民漸漸感到組織起來的重要,除了參加農民協會的組織外,就有普遍加入合作社的需要,因爲他們把消費供銷、信用、生產等合作社組織成立後,就不會再受商業資本過度的剝削但這並不意味着正當商業沒有前途,相反,他們是有前途的,因爲農民在經過土改後,有着充足的購買力,只要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經商,正當商人的活動範圍是無比廣大的。所以土改不僅有利農民,也爲工商業開闢了有利的道路,土地改革法第四條明確規定「保護工商業不得侵犯」,就是對工商業有利發展的具體保證。
   土改是中國今後工業化的基礎,工商業家應有充分認識。土改與工商界的利益非但不相衝突,而且是相一致的;而作爲中國第一大都市的上海工商業家,尤應對此有深刻的認識。於此,我們願意再指出二點,說明土改和工商業的關係:
   第一、土改完成後,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多打糧食、生產發家、勤勞致富農民的購買力將大大地增加起來,一般估計全國有二百萬地主將因土改而失去在大都市裏的購買力,這對於都市裏那種虛浮的繁榮是會有影響的;土改以後,這種購買力就將逐漸移到農民身上,已經失去的購買力可以從農村裏得來,但是從前那種高級消費一擲千金的顧客是沒有了。一般地說,地主從農民身上剝削去的大槪是農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就是說:農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是交了租,土改以後,這百分之四十歸了農民,除百分之十三至十五作爲公糧負担外,其餘的就成為農民增大了的購買方。同樣是購買力,但所給予工商業的影響是不同的,這主要是地主的消費方式和農民的消費方式有根本不同之故。地主剝削別人的血汗大都用之於享受,浪費不完,就買金鈔窖藏起來,對擴大再生產毫無幫助,並且地主享受浪費的奢侈品,都是從外國来的,非但耗糜外滙,對於國內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是有害無益的。現在將這樣偌大一筆購買力還給農民,農民必定以正常的方式來消費——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這樣,不但擴大了農業的再生產,同時,農民需要的東西,都不必仰賴國外輸入,使民族工商業得到了發展的條件。
   東北情况表現得很清楚:以布疋在農村的銷售量來說,一九四七年是八十萬疋,一九四八年是一百二十萬疋,一九四九年是三百二十萬疋,一九五〇年估計可達九百萬疋。一九四九年農業生產量是一千三百二十萬噸糧食,其中有三百三十四萬噸成爲農民對工業品的購買力;一九五〇年農業生產量將達一千八百萬噸粮食其中五百五十六萬噸將成爲農民對工業品的購買力。一九四九年工業生產佔工農業總生產的百分之三五,一九五〇年將增至百分之四三,這樣欣欣向榮的農村購買力,蓬勃發展的工農業生產力,完全是土改為我們人民帶來的。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後,可以使物價穩定獲得更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中國經濟恢復與發展的前提是物價穩定;物價不穩定,工商業不能正常做生意。穩定物價的基本力量是工農生產品的大量增加;特別是農業的增產尤爲重要(因爲今天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特別大)。中國工業建設需要從國外運一些機器物料進來,這些進口貨的價格在相當時期內將維持在一個頗高的水平上,也就影響了國內物價的穩定。土改後農村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生產大大增加這些大量增加的農產品,就保證了物價之持久的均衡的穩定。
   第三、今後工業資本的積累上是要靠農業的,農業生產提高以後,農業產品就可以出口換取外滙,換取原料機器。工業才能逐漸擴大地建設起來。現在,我們政府不是外滙不够,而是有了外匯如何利用的問題。今後更可從剩餘農業品中換得工業機器,使工業一天天發展起來。
   因此,工商業家對土改無疑是應該歡迎的,擁護的把過去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工商業變成獨立自主的民族工商業;工商業今後不會再有恐慌蕭條,可以穩步前進了面向農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多生產大路貨,多銷售工農大眾需要的東西,不要專搞些高級消費品,這就是今後工商業家經營的方針、這就是擁護土改的具體實踐。(轉載經濟周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合作社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