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望夫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7844
颗粒名称: 談望夫石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引用传说,论述了望夫石不是一座座貞節牌坊,那是統治階級的曲解。它是一座座統治階級的罪行碑,永遠紀錄着他們無恥的罪行以及一筆筆的血債。
关键词: 望夫石 統治階級 罪行碑

内容

關於望夫石的傳說,在民間流行得很普遍。什麽地方有一塊人形狀的石頭,民衆往往就叫作望夫石。說是從前有一個女人,因為她的丈夫久久不歸,朝夕盼望,便化爲石。各地的傳說大致都是這樣的輪廓,其中總滲透着一種悲壯的氣氛。令人聯想到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一首名詩:「等待着我吧,我要回來的………」。雖然一則爲男,一則為女,然而所表示的人的意志却是一樣堅强。
   這個傳說至遲在南北朝時就產生了。在唐宋的文人作品中,它成了一個很常採用的題材。白行簡有一篇望夫石賦,其中寫着:「至堅者石,至靈者人,何精誠之所感,忽變化而如神?………觀夫其形未泐,其怨則深。介然而凝類夫啓母之狀;確乎不拔,堅於王霸之心。口也不言,腹兮則貫。」顧况的望夫石詩,更為許多人所熟知:「望夫處,江悠悠。化爲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和雨,行人歸來石應語。」而劉禹錫的「望夫磯」,被宋代的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推崇爲:「望夫石處處有之,古今詩人共用一律,唯夢得云:望來已是幾千歲,無異當時初望時。語雖拙而意工。」
   這些不過隨便舉幾個例子罷了。歌詠望夫石或望夫崗一類的詩文是很多的。
   這個傳說爲什麽會產生呢?它到底有什麽意議呢?關於這點,曾經有好些古人作過解答。一位名叫李素的,他認爲:「望夫化石立山根,何事人間處處存?漢廣汝墳風化遠,乾坤留此媿鶉奔。」把它當作了貞節牌坊。作爲封建社會的典型女性看待,希望當時的女人都向她看齊。另一位便是白居易,他在詠石婦詩中提到:「不比山頭石空有望夫名。」以爲這位化石的女性是不够舊禮敎的節孝標準,應該像那位守節孝於舅姑的婦人,竭盡婦人之天職,後人可以刻一個石像,不必自己逃避責任,化石而死。
   我們看看各地方志中關於望夫石的記載,便可發現這兩位古人是完全爲他們的階級意識所囿,有意的曲解着民間的傳說,抹煞它原來的社會意義,陝西通志興安州部分有一條記載:「望夫石,在紫陽縣西南八里,舊傳有婦人其夫從戎,朝夕登望,後化爲石。」河南通志南陽府部分記載着:「望夫石,在新野縣北二十五里白河岸,世傳一婦送夫從戎,至此別後,其婦望夫,佇立忘歸。久之,化爲石。故名。」其實,這傳說的產生原因及意義,在極早的記錄中,便已經可以明白看出來了。南朝劉義慶(四〇三——四四四)的幽明錄上說:「武昌北山上望夫石,石若人立傳云:昔有貞女、其夫從役,走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而死,形化爲石。」而宋代陳師道的望夫石詩:「磧戎人何在?秋霜志不移。無言息嬀怨,有淚舜娥悲。山靜雲盤髻,江空月映眉。誰將望遠意,歌作送征詩。」更明顯地說明了這個女人的丈夫是被統治階級拉上戰場去的了。他或者是爲統治者「開邊」,發動侵略戰爭,其結果不外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無定河邊上的枯骨,那一個不是春閨裏的夢中人呢?或者是為統治者「平亂」,鎮壓農民暴動,用自己的手去殺害為生存而鬥爭的弟兄,來鞏固反動的王朝。幽明錄中所謂「國難」,其實恐怕就是統治階級本身之「難」,人民要起來找他們算賬了。在這兩種情形下,自己不願意去打戰,却被統治者以强逼而去,好好的一對恩愛夫妻就活生生地拆散了。丈夫作了無謂的犧牲,妻子守着活寡,這豈不是人間之痛事嗎?
   在封建社會中,這種慘痛的事實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差不多每處都有望夫石。望夫石不是一座座貞節牌坊,那是統治階級的曲解。它是一座座統治階級的罪行碑,永遠紀錄着他們無恥的罪行以及一筆筆的血債。這些女人的死都是對於統治者的抗議,絕不是什麽守節之類。她們無名無姓,當然不是帝王將相的妻女,而只是封建社會中下層平凡渺小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具有誠實而純潔的靈魂,堅定而不能磨滅的意志民衆對她們懷着熱愛,為紀念她們,才製造出了望夫石這種動人傳說。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流金
责任者
白居易
相关人物
陳師道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