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的東北私營工商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6597
颗粒名称: 發展中的東北私營工商業
分类号: F129
摘要: 1950年6月,当代日报刊登的对國營經濟的扶助和農民購買力的迅速提高,給東北私營工商業开辟道路的阐述。
关键词: 國營經濟 東北私營工商業 道路

内容

國營經濟的扶助和農民購買力的迅速提高,給東北私營企業開闢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東北首府瀋陽的私營工業,解放以來增加一倍以上北滿最大城市哈爾濱的私營企業,也超過了戰時繁榮時期的最高紀錄。
   瀋陽是國家經濟力量佔壓倒擾勢的重工業中心,哈爾濱是在戰爭分割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加工工業城市。它們各有特點,私營工商業在經歷了一段痛苦路程後都同樣得到了迅速發展。
   「打快錘,抓一把,現得利。」這句話在哈爾濱曾經流行一時。爲軍事工業和軍需工業加工的行業如鐵工、皮革被服紡織等成了暴發戶,小型織布廠從一九四六年的七百家增至一九四八年的二千家,全市私營企業總數突增三倍以上。瀋陽解放後的最初五個月(四八年十一月到四九年四月),南下大軍的需要和城鄉交通的恢復也使得私營企業家數增至百分之一百七十。
   可是,隨着全面和平建設的開始和關内外物資的暢流此種發展的盲目性就充分暴露出來了。靠戰爭暴發的哈爾濱鐵工、皮革皮具等十餘個行業頓形衰退;四千被服染織工人和八千紡織工人失業;組製濫造的橡膠、造紙、染料、鉛筆、牙刷火碱等被擠出市場,數千家企業和三萬工人瀕於歇業失業危險。在瀋陽,紡織業等也因質量不佳而失去市場,時做時停;特別是爲官僚、買辦、地主服務的高級消費品行業紛紛倒閉,僅金店、絲棉雜貨細皮衣帽等三類即由一九四九年五月的一千四百五十五家減至同年十月的三百六十家。只有與工業生產有關的商業如鐵店業、工業原料販賣業等仍在繼續發展。
   正是在這重行改組的過渡時期,汹湧投入市場的農民購買力特別令人興奮也特別叫人着急:去年冬天東北農民一下子買了九十萬疋棉布,今年四月以前又買了九十萬疋;歷年慣例,開春以後農民即退出市場,可是今年到了夏鋤的時候依然不斷要求工業品:買了粗布還要買細布、花布、斜紋布,但市場上却沒有結實美觀的貨色;買了手工做的靴鞡還要買「橡膠棉鞋」和「水鞋」,現有的膠鞋却不適合於下地耕作,買了紙筆還要給婦女、小孩和秧歌隊買洋襪子和「花花衣裳」,但市場上絲襪子之類的虛華存貨却不合農民口胃。當市場上還在着急拿不出適於農村需要的貨色的時候,春耕又帶來農民的新要求了。農民們要改良農具,要新農具,要鞍、鞭、韁、套,………連飲馬也要買個洋鉄吊桶。
   新的購買力敲着私人資本的大門可是面向農村却碰到了一連串的困難。就說一台除草機的製造吧;又是鐵工,又是木工,各部分機件的製造都要有不同的設備和技術,要想降低成本還得大批製造。這些都不是單個鐵工廠的設備和資金所能解决的。國營經濟這時候就更表現了扶助私人資本的巨大作用:僅僅是由於國營經濟機關組織了一萬四千台新農具的加工訂貨,哈爾濱今春就有八個農具工廠和二十五個鐵工廠得以發揮全部生產力。這些生産事業的發展並且還帶動了九十二家有關行業的部分生產。
   隨着國營企業的發展,加工訂貨的公私合作形式給私人資本指出了另一個發展前途。
   瀋陽機械鐵工業的加工費總值,只今年第一季即超過去年全年的七十億元,定貨總值則達去年全年百分之四百六十一(二百八十三億元)。
   因質量低劣而萎縮的私營染織厰,在同樣的扶助中也開始走上正常發展的道路。從今年一月到五月,全東北私營染織業從國營花紗布公司接受了織布加工二十二萬九千疋,染色加工近三十一萬疋,共得加工費二千五百餘億元,瀋陽市獲得加工委託的染織廠由三十三戶增至四八一戶,參加的機器佔全市的針織機百分之四十三(六一四台),佔織布機百分之八十(二一二八台),工人達七千五百餘人。在哈爾濱,獲得加工委託的四十家電機織布廠,生產量達全市私營織布總量百分之六十。特別是由於他們接受了國營公司的建議,開始改善了經營方法,去年僅够維持開支的加工利潤現已增加到每疋布純利三萬元。兩家染廠的損耗率也由百分之十減到百分之一,因而使成本大大降低了。瀋陽一家瀕於停工的織布廠,兩個多月中發展了二十餘台電力機,加織棉布三千餘疋。一家只有四台機器和六個工人的小針織廠,現在已增加到十五台機器和五十餘個工人,這個工廠並且由「抓一把」的時冷時熱的狀態轉入兩班制的正規生產。
   不爲國計民生所必需的行業,在市場考驗面前已有部分開始轉業。瀋陽全市私營工商業一年來直接轉業的有五百四十四家其中有金店轉營橡膠業和電鋸材料業,絲棉雜貨業轉營製棉業等)哈爾濱四十九家迷信品業由於改營農村文化生活需要的彩色紙張和工商業需要的賬本包裝用紙等,營業轉旺。
   經過了一番改造以後,哈爾濱的私營企業數目已發展到二萬四千九百五十七家,比戰時繁榮的最高紀錄多出二千三百七十五家。主要行業鐵工業由二百二十家發展到四百七十九家。瀋陽私營企業則由解放時的一萬七千五百八十家增至今年四月的三萬〇〇四十三家。在這一年半中,私營工業的發展尤爲顯著:工廠由六千五百四十六家增加到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九家(即增至白分之二〇五),職工由二萬六千〇八人,增加到五萬六千三百二十八人(百分之二一六);資金僅從去年四月到今年四月,即增加到百分之二百四十。
   除了以「加工」、「訂貨」的辦法幫助解决原料資金困難以外,國營企業又以「代銷」的方式幫助私營產品尋找市場。僅僅瀋陽一地,經過國營貿易網銷售到東北各地的產品,今年頭四個月即達一萬〇六百二十五億元等於去年全年代銷總値的一倍半以上。哈爾濱一千餘家的產品,也在國營百貨公司幫助下廣泛深入農村。即使這樣工業品仍然遠趕不上農民的要求。根據一個粗略的計算,松江省農民要求的生活食料和生產資料達二百餘種哈爾濱市能够供給的却不足三十種而松江去年還是遭受旱災的省份去秋一般估計,全省農民頂多有八萬噸餘糧可是去冬剛剛投入價值八萬噸的工業品農民馬上又拿出另一個「八萬噸」;再投入「八萬噸」,又冒出再一個「八萬噸一的需要………到今年四月,松江農民已買了三十一萬頓糧的工業品,現在還有六萬頓以上的餘糧等待換回工業品。
   六萬噸,够上海全市人口吃二十天的。而今年秋收,馬上又要給東北農民帶来四百萬噸餘粮了。再加上相當於二百萬噸粮的農村副產品,這樣大的購買力,的確够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共同努力應付的。而今年等於三百二十萬噸粮食的工人購買力還在城市裏等待着。
   「結合國營經濟,面向人民特別是面向農民。一這是目前東北私營工商業界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說是全國私營工商業界努力的方向,今天東北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何更有組織地更有計劃地與國家經濟結合起來,分工合作,改善經營,增加產品,都有待每一個有事業心的工商業者加倍努力。(新華社瀋陽二十二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華山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國營花紗布公司
相关机构
國營百貨公司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