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春繭豐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5986
颗粒名称: 華東春繭豐收
并列题名: 收購工作已在各地展開
分类号: F329.071
摘要: 1950年,華東各地春繭豐收。
关键词: 春繭 豐收 上海市

内容

(新華社上海十六日電)華東各地今年春繭豐收。太湖流域平均每張改良蠶種產繭三十五市斤到四十市斤;最高者達六十市斤,超過往年每張改良種平均產繭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爲十餘年來僅見的豐收。山東省僅據臨□、益都兩縣初步統計,即較去年增產春繭四十餘萬斤。各地改良種繭的質量也已較往年提高。
   今年春繭豐收的主要原因,是華東各地人民政府大力對蠶農進行了扶助和技術指導。浙江和蘇南的人民政府今春對貧苦蠶農發放的貸款即合大米六百餘萬斤,對各製種場所發製種貸款亦合大米二百〇十一萬斤。今春兩區除推廣改良蠶種八十四萬餘張和桑苗三百餘萬株外,浙江省蠶業改進所、蘇南蠶業管理局均曾派出大批技術幹部下鄉,有重點地指導蠶農,組織共孵(即共同孵蠶)和共育。各地人民政府與合作社並幫助蠶農調劑桑葉。加以今春氣候正常,適於春蠶發育,因此各地春繭普吿豐收。
   適應這豐收的情况,收繭工作已在華東軍政委員會貿易部直接領導下展開。在上海、浙江、蘇南、山東等地均設有收繭辦事處,此外並委託各地合作社或土產公司收購一部分。收購價格,各地均遵照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規定標準,參酌當地情况訂定。截至六月五日止,據中國蠶絲公司不完全統計,已收進改良種鮮繭十九萬三千餘担,土種鮮繭五萬六千餘担。各地貿易部門為着照顧蠶農利益及推進業務,結合收繭工作,運送了大批糧食、肥料、油、鹽、紗布及日用品下鄉,供應蠶農。
   隨着春繭的上場,華東各國營絲綢廠,包括中國蠶絲公司所屬上海兩綢廠、蘇州第一絲廠、嘉興第一絹紡廠、中國蠶絲公司蘇南分公司所屬滸墅關實驗絲廠、無錫華昌絲廠,以及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工礦廳領導的杭州五豐綢廠等,正在準備迎接新的繅製或織造任務。此外,中國蠶絲公司爲着扶持私營絲廠,特訂定代繅代織辦法,並提高高級絲的繅工費,委託私營廠商加工。
   華東爲我國著名的蠶絲出產區,主要產地分佈在太湖周圍的嘉興、吳興、吳江、吳縣、無錫、宜興、溧陽、丹陽及杭州、崇德、臨安、昌化、諸暨、嵊縣等卅二個縣、市境内,絕大部分爲改良種家蠶繭。其次是山東的臨朐、益都、張店等七個市、縣,產土種家蠶較多。該省文登、牙前(新設縣,在膠東半島)等六縣則產著名的柞蠶繭。此外,蘇北的江都、淮陰等四縣,皖南的績溪、南陵等四縣,皖北的亳縣、太和等三縣亦產少量改良種與土種的家蠶繭。華東絲産量在一九三一年最高時曾達家蠶絲十七萬三千餘市担,柞蠶絲一萬六千餘市担。抗戰時期及人民解放戰爭中,各地產絲業先後遭日僞、蔣匪摧殘,大量桑田被毀壞,產絲量逐年減低。一九四九年降至家蠶絲三萬一千餘市担,柞蠶絲尚不及一千市担。過去外銷家蠶絲約佔全部產量的百分之六十,柞蠶絲則佔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運銷印度、南洋等地,亦有一部輸往蘇聯和美國。但近年來亦大減。現人民政府正在採取各項有效措施,逐步恢復華東蠶絲生產與爭取擴大輸出。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