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目擊的美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5375
颗粒名称: 我所目擊的美國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6月10日,当代日报社刊登的一個參加祖國防衛戰爭的同志讲述他還能憶起的事情,讲述他所目擊的美國。
关键词: 当代日报 祖國防衛戰爭 美國

内容

本文原載蘇維埃維誌「季諾麥」一九四九年第三期,作者是莫斯科市史大林汽車公司的工程師馬羅可夫。照原題直譯應爲「我在這隻眼睛看」,因感欠妥,故擬改爲「我所目擊的美國」。本文大部係直譯,一部意譯。(譯者附記)
   在我的朋友中有一個參加祖國防衛戰爭的同志。他告訴我一些他還能憶起的事情。
   是某一個時候,我們部隊從德國人手中獲得很多的戰利品。其中曾有福特公司的汽車。這些汽車初看起来好像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汽車上註明的製造年月日是在一九四二年製的,所以雖然惹起了我們的注意,這也沒有使我驚奇。為什麽呢?因為我們料想這汽車可能是德國人從同盟軍手中奪過去的也未可知。可是等到駕駛員把汽車的蓋子拉開一看的時候,就使我們驚駭了,在發動機的每一部門都用德文註着福特的字號。使人連想起:「福特先生是爲美國的交戰國服務的!而且竟為他們服務得這樣週到呵!」
   戰爭末期我去美國的時候,我想起蘇聯人民不被准許進入福特汽車公司的事實。於是我開始明白何以和其他大公司一樣,我們來視察他們的工廠是不愉快的事情。
   —在我到達美國的第二天清晨,我想打開收音機聽德看。可是最先傳進耳朶的就是「美元」兩字。播音員叫喚着:「詹姆士某某昨天用新奇的手婉賺了多少的美元,又羅貝德先生做了一筆多少美元的生意。」因爲我是不打算收聽金融消息的,所以又轉到另外的電台去聽聽看,可是所有的電波裏都被「美元」充滿了。廣播電台也無非是經營「美元」的詹姆士和羅貝德之流而已。
   我翻開早報一看,報紙上寫着的也都是「美元」。其中也寫着無可言狀的無恥字句。如像「戰爭是賺錢的千載難逢機會」。
   我想起在某一報紙登過的消息,說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不准許乞丐存在的國家,但事實上在美國却有一些人正因做乞丐而被送進監獄,美國的新聞與現實之間是有很大的距離的。
   這是在特脫羅依脫發生的事情。沿街走着一個用犬帶路的瞎子。在他的腋下挾着一隻梵啞鈴。但這人並非拉琴而是求乞的。瞎子雖然身為乞丐而仍不被視為乞丐的。有一個人向我解釋說:「他是一個做着小買賣的沒落音樂家。」
   在某一個街頭的角落裏,坐着一個「做生意」的人。手中拿着擺滿雜亂無由東一西的盤子。也沒有一個人向他買過東西。祗有一些過路的好心少爺們偶爾地投些錢到他的盤裏去。可是立在旁邊的警官仍是堅信在美國是沒有乞丐的。他是一個做買賣的沒落商人吧!
   這個不幸的人决不是爲了改善生活而做生意。而是爲了易於脫逃不准許做乞丐的法律。可以不被干涉的緣故。
   有一次一個美國的「民主人士」曾對我說:「美國的民主是這樣的一個制度,這制度的基礎就是每一個人均能做他所要做的事」。
   我不相信美國人民在這樣的民主制度裏會做着乞丐求生!
   美國生活方式的宣傳家,常常歡喜說美國有一個爲住民服務的高級服務部。
   在行人道上安放了許多垃圾箱。一到早晨就有運載垃圾箱裏的垃圾的汽車來。可是在汽車還沒有來到之前,已經聚攏了武裝着掃帚和小鉄鈎的人羣了、他們爭先恐後地在垃圾箱裏掘來挖去,找尋箱中的—骨頭、瑣屑、剩飯等。我從租來的房間的窗子看這樣的職業還是生平第一次呢!
   女房東向我解釋地說:
   「新戰爭不知給汲汲於戰爭的先生們帶來什麽?我眞不明白。不過我却知道新戰爭給垃圾箱的求食者帶來什麽。你看!那邊的那個人是住在鄰近的退伍軍人呢!」
   我目不轉睛的看着那個退伍軍人,他穿着一套已經破爛的舊軍裝。(上)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