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介紹舟山漁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4709
颗粒名称: 特產介紹舟山漁產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49年解放后,人民解放軍給舟山人民帶來新生與光明,在共產黨與人民政府領導與支持下,漁業也獲得了漸漸復甦的條件,漁民生活將揭開新的一頁。
关键词: 舟山 漁業 生產

内容

舟山羣島漁區,以沈家門為漁市重心的捕魚區,東至泗礁,西抵大戢山,南及韮山,北達佘山長汀口,約有二萬八千多平方理。漁產以大小黄魚、帶魚、勒魚墨魚、海蜇等爲主。每年漁產尚無正確統計,據熟悉漁情者估計:抗日戰爭以前年產量達二百五十萬担以上(一說三百五十萬担)。舟山大小漁船在四千五百隻以上,直接從事漁業的約達十五萬人。春夏之交魚汛最旺時,港口桅如林立,來自定海、海寗、台州、溫州及至福建的漁船,會集達萬餘以上。以沈家門爲集散地的漁產,運銷蘇、浙贛、閩、粤沿海一帶。醃製的帶魚,烏賊等甚至遠銷南洋各地。
   國民黨反動政權對生產是日甚一日地摧殘破壞,致使豐富的國家資源日趨衰落。據一九四六年的統計,定海一縣當有大小漁船三千六百餘隻,年產三百卄八萬餘担。在舟山解放前一年中,在殘匪的「總動員」下,港口俱遭封鎖,漁民不得自由捕魚,因此在今年正月至春三月,沈家門一年最盛的小黃魚汛,只捕到一萬五千担,而抗日戰爭前,一般最少有八百担的產量,即使同去年春汛的約三萬餘担的產量相比,減少一半以上。在殘匪的封鎖與統治下,平常年產量四十四萬担的海蜇,去年幾乎全部喪失。
   漁民的生產所獲不但日趨降低,另一方面,漁價也較抗日戰爭前降低十倍左右。抗戰前,漁價最高時一担魚可換一担米,最少時,三四担魚也能換一担米。而在解放以前,由於匪軍封鎖港口,漁產無法外銷,殘匪竟強迫以一担米換十担魚的低價收購,無異搶刦漁民辛苦所得,使得無數漁民在飢餓,死亡交迫的泥坑裏更難以掙扎。
   人民解放軍給舟山人民帶來新生與光明,在共產黨與人民政府領導與支持下,漁業也獲得了漸漸復甦的條件,漁民生活將揭開新的一頁。
   二十三日岱山的百二十隻漁船下海,由於防止匪特及海盜的活動,解放軍還派了船隻護航,以保護漁民的安全。舟山羣島軍管會與定海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就以組織、恢復漁民生產列爲重要而迫切的任務。積極從事各種準備工作,以扶助漁業生產。二十六日在沈家門成立了船舶登記組,當日就開始工作,六百餘隻大小漁船以及冰鮮船即可下海。另一方面政府已運到大批糧食開始收購魚產,以扶持生產並且對漁民將加以重點救濟,以組織漁民生產。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人民解放軍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舟山羣島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