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2359
颗粒名称: 「御膳」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當代報登載「御膳」一詞的详解。
关键词: 當代報 御膳 详解

内容

我這兒敘述一下前清的帝后怎樣吃飯?從這些歷史可以瞧得出:他們是怎樣的用民脂民膏在瘋狂享受。
   清朝的「皇帝」的「御膳」和「皇太后」的壽膳」,每一頓飯都是在長方形大膳桌上,供上大菜一百零八件;冷葷十八件;小菜二十四件,一共是一百五十件。每頓飯除正膳桌之外,又在左邊設一小圓桌名叫「隨膳菓桌」,爲各式蜜餞乾鮮菓品等。又在右邊設一小圓桌,名叫「隨膳餑餑桌」,是漢滿蒙回各式糕點。不論是吃餅、吃麵條、吃饅首、吃餃子、或是吃米飯,全都是這樣設備。最奇怪的是每頓飯不論吃什麽,都必須「八寶齊進」。所謂「八寶」就是㈠「烙餅類」:如淸油餅、葱花餅、糖餅、千層餅、萬絲餅十五種;㈡「蒸餅類」:如紅棗蒸餅、椒鹽蒸餅,糖蒸餅、千層菓蒸餅、饀蒸餅廿六種;㈢「饅□類」:如花□、饅頭、肉饅頭、糖饅頭、蒸三角、豆沙饅頭、棗泥饅頭三十二種;㈣一糕類」:如黏糕、芸豆糕、綠豆糕、花生糕等十八種;㈤「米飯類」:如玉泉香稻米、江米、選白米、白米、粟米等五種;㈥「粥類」:如大米粥、小米粥、綠豆粥、紅豆粥、薏仁粥、蓮子粥、豆汁等五十多種………你如果要明白這些種類的詳細名稱,請到北京北海仿膳飯莊一問;或在故宮博物院内一查膳房舊檔,就明白了。然而你別看他在大小三張膳桌上,擺上這些珍饈美味,而在事實上,淸帝后每一頓飯吃不了三小碗米飯和一大碗肉饌,所剩的美味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原碗未動,照舊撤下去不要了,到了下頓,再做新鮮的。
   帝后一頓飯雖然樣數這麽多,他們却全不都要吃,故此西太后把壽安宮的「老壽膳房」封閉起來,另立寗壽宮「內壽膳房」。溥儀也把義心殿的「御膳房」封閉起來,又另設「義心殿小廚房」,而且還時常外叫「東興樓」和「擷不番菜館」的菜。他們的口腹慾是個無底洞,吃久了,肚子裏腸油一厚,又另想花樣兒。故此在以上所寫的「御膳」「壽膳」之外,又時常要標奇立異改換口味。把人民大衆主要的食粮「窩頭」原料老玉米改爲味美(?)而又奇怪的佳肴,五月初旬,老玉米的棒子細嫩如筍,米粒晶白似珠的時候,起名叫「珍珠筍」,這時老玉米纔灌上漿水,粒粒晶圓,顆顆透明,一稻一汪水的嫩,他們用鷄湯火腿鷄蛋等佐料,把珍珠筍做成燴菜,名叫一燴寶片珠」。和燴魚捲在一起做成湯,名叫「燴珍珠捲」。一到五月下旬,珍珠筍已由晶白變成蛋黄色,這時不叫珍球筍,而叫「五月鮮兒」了,把五月鮮兒和高湯口蘑蛋清做成湯,名叫「芙蓉玉米花兒」;和炸鴨盹炒在一起叫「鴨盹玉米」;和山西五台山的天花蘑炒在一起叫「天花玉米」和鷄脯蛋淸檜在一起叫「鷄茸玉米」;這七樣貴族餐桌上的美味(?)到了六七月,即蚌老珠黃,跟貴族餐桌脫離;而投入人民大衆懷抱裏,就是「窩頭」原料老玉米棒子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海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