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介紹寧波草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2078
颗粒名称: 特產介紹寧波草蓆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0年5月4日当代报登载文章介绍了寧波的草蓆。
关键词: 当代报 寧波 草蓆

内容

時序漸近初夏,作爲時令熱銷品之一的草蓆,寗波專區大宗出品的土產之一,寗(波)蘇(州)細蓆是譽滿華東的。
   鄞縣西部古林區一帶是寗蓆主要出產地。鄞西古林、錫東、章遠、鳳岙等鄕村鎭的農民百分之九十以編蓆爲主要副業。一般的家庭婦女,普遍參加了織蓆生產,每戶都備有木做的織蓆機一架至二架,貧農也有二家合備一架的,甚至連八、九歲的孩子們都能幇一手,搓一些「邊生」(蓆邊的經綫),所以,在鄞西的每一村落,終日可以聽到機聲軋軋。鄞西草蓆業,直接關係着鄞西十五萬餘人民的生活。原料一般的
   說起來,鄞成本西織蓆的過程是全部手工經營。
   草蓆的原料,主要是蓆草和蔴,(絡蔴和苧蔴),蓆草的產地在鄞西各地,繁榮時期約佔古林區的田畝總數十分之三。一九四九年鄞西蓆草產量約佔田畝二千五百四十畝左右,席草二百四十萬斤左右。
   織蓆必須二人合作,兩人每日可做兩條毛蓆,大的苧蔴經蓆每天兩人只能做一條。每條席的成本:普通席要蓆草四斤,絡蔴五、六兩(蓆草現價約每斤大米一合半,絡蔴每斤約米七合),這樣製成的蓆坯成本已在七合米以上,而產區蓆坯收價以大路蓆的「二六花」來說,今年僅爲一升零些,而織一條「二六花」的蓆,要二天左右工夫,收益極微。但是只要外銷轉活,古林蓆民生活也會逐步改善的。
   毛蓆(蓆坯)織好了由蓆行收購,由排席工人加工編排,經過剪邊、油紅,絡蓆頭、留蓆等整修手續後才能供應外銷。整個鄞西,過去每月可產四、五十萬條,年產近五百萬條,現在每月約產十五萬條。運銷統計抗
   日戰爭前後情况及去年的外銷出口數量如下:
   如
   ㈠一九三二年是鄞西草蓆業最繁盛的時期,當時產量年約六百餘萬條。外銷在五百萬條以上。
   ㈡抗日戰爭前:外銷數量約毛蓆三百萬條,排蓆一百六十萬條,共計四百六十萬條。
   ㈢抗日戰爭時(一九三七)外銷數量約毛蓆一百六十萬條,排蓆九十二條,共計二百五十二萬條。
   ㈣一九四九年外銷數量毛蓆十萬條,排蓆一萬四千條,共計十一萬四千條。這是由於美蔣匪幇的封鎖,交通運輸不便,改造成的。
   中國土新的產公司寗波希望分公司爲了扶植寗波專區農村特產的恢復與發展,已於四月下旬决定組成收購小組,深入草蓆產地鄞西黄古林及其周圍產蓆村鎭常駐,收購大量草蓆如「二六花」麻邊六四:………□等種,北銷天津等地,打開銷路,因此關係鄞西十五萬餘人民生活的草蓆等,將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隨着全中國的解放,銷路已可逐步展開。(迪)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寗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