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絲織業勞資協商克服困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0349
颗粒名称: 上海絲織業勞資協商克服困難
并列题名: 集體協議改善了勞資關係,維持了可能的生產。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0年4月12日,上海絲織業,勞資協商克服困難,集體協議改善了勞資關係,維持了可能的生產。
关键词: 絲織工業 小型廠 職工

内容

(上海十二日訊)據解放日報報導:本市絲織工業包括絲織、絹絲繅絲、印綢及精煉等五業,共計三百八十餘家,多數屬於小型廠,職工一萬三千餘人,擁有織機六千多台,所出華錦縐、格子縐、廣綾緞等產品一向以外銷南洋及印度爲主。抗日戰爭以前,絲織品外銷約佔總產量百分之六十以上,勝利後一九四六年外銷絲織品亦佔總產量百分之四十。而所需原料中的人造絲完全依賴國外,年需約三萬餘箱。因此在解放後,該業在擺脫過去原料與市場上對帝國主義的依賴及在展開改變生產方向的反封鎖鬥爭過程中,一直遭遇着前進中的困難,勞資關係在各業中,也較爲複雜。「二、六」匪機轟炸後,更加重了該業的困難,勞資關係也最迫切需要改善。據上月底的統計:該業開工織機約一千八百台,仍維持正常生產的僅有公營中蠶一、二廠、中絹一廠及私營瑞昶、華達、永新等三十六家,職工四千零三十四人;參加聯營維持生產的有亞文、美新等二十二家(包括二十九個單位廠),職工六百九十九人;緊縮生產的有美亞、大誠、九昌等四十三家,職工二千八百三十三人;疏散的有大豐、信德等七十八家職工一千五百二十二人;已停業解僱的有中國、昆民等六十家,職工一千二百六十五人;停業中,正在協商生產、疏散、或解僱問題者計九十九家,職工二千三百十二人;停業中,尚未考慮今後生產計劃者計三十六家,職工一千二百零四人。
   「二。六」轟炸後,絲織工業工會及同業公會鑒於去年年底該業集體協商年獎問題的成功,雙方都具有協商解决問題的信心,於是就互推代表討論「怎樣克服轟炸後該業所遭受的困難。第二次座談會雙方交換了初步意見,且由資方報告該業當前所遭遇的電力、銷路、和資金等困難。但沒有提出具體的辦法。勞方承認了這些困難的存在,但認爲要解决問題,必須提出具體的辦法來討論。經過相當時期的醞釀,資方在第三次座談會上,提出三個辦法:㈠維持生產的,要做到保本生產;㈡目前有困難而感到無法生產的,暫予疏散;㈢生產上存在着嚴重的困難,今後亦難望復工的,則予關廠解僱的處理。勞方對此三點意見,原則上同意,但認爲還須進一步正確劃分屬於生產、疏散、解僱三類的工廠及其具體辦法。經過雙方分別的調查和研究,在第四次座談會上,資方提出了二點意見:一能够維持生產的除參加聯營的十六家外,僅有美亞、大誠等六家,停工關廠的三十家,疏散的一百六十三家,其餘尚未决定。㈡解僱辦法根據具體情况,依法予以一至三個月的解僱費,疏散的以三個月爲標準,每月給予十五個單位。勞方將資方所提意見傳達與各廠工人,且徵求工人羣眾的意見,在第五次會上提出疏散費應按實際工資三分之一,米貼三斗照舊發給,資方未予接受,但同意增加一倍,爲每月三十單位。勞資雙方反覆辯論後,雙方同意每月疏散費爲三十六單位,至於疏散時期的長短及疏散費發給的辦法由各廠勞資雙方自行協議,爭議的焦點——疏散費旣得雙方的同意集體協議遂於三月三十一日第六次會上正式簽訂。在協商的過程中雙方代表都能在會後將意見傳達雙方會員羣衆,且廣泛吸取羣衆的意見;遇到爭議時,亦能在勞資兩利的原則下,考慮對方的意見,修正自己的意見,充分表現了民主,平等的精神。
   集體協議簽訂後,由於勞資雙方均有原則可循,各廠都能根據具體情况,比較順利地解决糾紛或維持生產。所以經過勞資雙方協商而達成的集體協議不僅改善了勞資關係,且維持了可能的生產,以迎接封鎖打破後的光明前途。也證明通過勞資協商,是解决目前困難的一個最好辦法。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