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政府扶植下餘姚草帽業復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20615
颗粒名称: 在人民政府扶植下餘姚草帽業復興
并列题名: 上月份已運出八萬餘頂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12月25日当代报发表一篇关于餘姚的特產金絲草帽介绍。
关键词: 特產 金絲草帽

内容

(本報餘姚訊)金絲草帽是餘姚的特產(鄞西也有出品,產量較少),也是餘姚最著名的婦女家庭手工業,在姚邑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每年有幾百萬預出口,運銷歐美諸國,是我國手工業出品之一。在餘姚各地,尤以長和市出產最著,草帽業也着實解决了一部份餘姚人的衣食問題;並促進農村的富裕。
   姚邑草帽業的全盛時期,在抗戰以前,一九二七—一九三六年。這十年中,姚北草帽行林立,範圍較大的有大興、坤和、同春、聯昌…幾家,都是專營草帽出口的行家。編織草帽的原料——金絲章,多來自菲律賓羣島一帶,從上海進口,直接運到長和市,由草帽行以貸放性質,分別貸放給各鄉村的婦女們,叫她們在家庭中自由編織;等她們編成以後,或由帽商派專人去收集,或由她們親到帽行去繳解。周行、滸山、菴東、逍林等四十多鄕鎭的婦女們,大多夜以繼日編織着。雙手編成精美草帽
   用無數細長的金絲草,以一雙手編成一頂精細如布、平正圓淨的帽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由於這種工作,編織輕便,作輟自由,對有小孩和家務,仍可隨時照顧,所以為大多數年輕婦女所樂爲的,大槪編織技術純熟而迅速的,至少也要四五天工夫,才能編成一頂帽子。帽商(俗叫看手)視編織手藝精粗和頭寸的大小來定工資的多寡,大槪頭等帽子的工資,可得那時銀幣三元,次等二元七八角。平均每天可得工資五六角,(指那時情形而言)。
   抗日戰爭發生後,通往歐美的海上交通,遭日寇封鎖,內地的陸上交通,也受鬼子破壞,致盛,也受鬼子破壞致盛極一時的長和市草帽業,受了很大的打擊,銷路斷絕,只好放業原有的行業,另覓出路,而廣大鄕村的婦女們,也不得不改變方針,重操紡紗織布的生活了。
   抗戰勝利後,餘姚草帽業,曾一度復興,可是終因受官僚資本家高利貸的剝削,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通貨膨脹,物價上竄,以及苛捐雜稅等影響,而又一落千丈。在廣大的鄕村中,只有十分之三的婦女,在農作空閑時,來做些編帽工作,作爲她們的副業;工資的菲薄,已引不起她們編織的情緒和興趣了。由津出口銷路打開
   解放後,人民政府為獎勵出口,提倡生產,繁榮農村經濟起見,竭力想法,調整外匯,疏通出路,華東各種土產和工業成品,俱可從上海轉天津出口,最近穗廈解放,海口封鎖卽可打破,而姚邑草帽業又重趨繁榮;工資也比未解放前增加三分之二,每頂可得食米十四、五斤,據上月份估計,本邑草帽約運出八萬四五千頂。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餘姚草帽是有它的前途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餘姚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