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之行的印象(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16114
颗粒名称: 華北之行的印象(上)
并列题名: 宋慶齡副主席廣播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11月,宋慶齡應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之請,在人民廣播電台講演「華北之行所得的印象」。
关键词: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 人民廣播電台

内容

(新華社上海七日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宋慶齡今天應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之請,在人民廣播電台講演。題目是:「華北之行所得的印象」。全詞如下:
   我已經看到了新中國——它的長度和闊度,它的誕生和生命的開始。讓我來告訴你們一些我最近北京之行所得的印象罷。
   我先來講講一路上的景色所給我的感想。
   當田野在火車的窗外飛掠而過,那些新種植的田地,那些最近收割的田地,當它們在我的眼前滑過,消失在遙遠的天邊;當沿途的城市,市鎭和鄕村一個個的飛駛過去;當我看到標明出地形的無數大小的河流,有些是涓涓的細流,有些是急浪翻騰的大河,我就感覺到,我們中國是可以成為富饒之地的,一切基本的條件都具備了。當我看到這些景象時,我覺得生產和發展的可能性,似已近在眼前了。沒有一個計劃,沒有一個夢想是虛無縹渺的。這兒一大堆工廠,那兒一隊隊耕種機在墾着地。路上的景色觸動了我無窮的想像力。
   這也使我明白,中國人民如果要從天然富源中獲得最高生產量,必須面對巨大的工作。但是我也看到,任何成就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人民的力量將是我們的推動力,而這種力量隨處都看得到。不論在窮鄉僻角或城市的每個地段,人民在克服艱難和障礙。例子多得很,但是下面幾件事在我的印象中特別深刻。在華東,農民和水災大力地鬥爭着,搶救他們的田地,搶救他們的谷物。鉄路工人、造橋工人和人民解放軍在偉大英勇的勞動着,搶修被反動派所毀壞的主要的鉄路幹線。使人印象最深的,是橫跨波濤汹湧的淮河臨時大橋,這對於溝通華北與華南的交通有無上重大的意義。
   所有這一切,使我們深信我們的工人和農民在勞動工作中,决不會比我們偉大友邦蘇聯的斯塔哈諾夫英雄落後一步。在每一個表示進步的例子中,我看到中國迅速復興建設的另一個希望。它使我想到孫中山的一句話:「行易知難」。我所看到的,證明中國人民是會「行」的。我也看到,祗須具備技術知識,我們是能够克服任何困難的,我們是會「知」的。
   是的,我們對於人和自然的勝利是光榮的。但是其他景象又告訴我這些勝利必須增加。並且不斷地增加。我們的人民,尤其是農村裏的人民是窮苦的。我們需要住屋。我們需要醫藥照料和衞生設備。我們需要保育和敎育等種種設備,我們的人民需要無數的東西。
   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在鄉村裏看不到希望;相反的,在老解放區的農民,看來要比新解放區的健康得多。他們有够穿的衣服,而且穿得很淸潔。許多現象都說明,他們的生活比較舒服,他們的文化水準也顯然比較高。這些人已經走上了進步之路。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慶齡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人民廣播電台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