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的經濟情况(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8760
颗粒名称: 常山的經濟情况(下)
分类号: F129.71
摘要: 1949年9月2日当代日报社刊登的对常山的经济情况中礦產概况的报道。
关键词: 常山市 物資 经济

内容

本報通訊員礦產概况
   本省僅次於長興的產煤區,首推常山,在本縣東南兩方面多山地帶,差不多都有煤的蘊藏,而最豐富的要算城南赤門塢、八字弄、蛇尾門、石人崗、桐門村及招賢區鷄頭門、斧頭門、驚鶿、補綴門等地方。恨據調查,上述兩地帶的蘊藏量,卽達三百八十萬噸以上,其餘尚未計算在內,由此可以想見其蘊藏量的豐富了。
   赤門塢礦區現由私營常山煤礦公司開採,爲了合乎增加產量與提高品質的要求,解放後積極開鑿四號新井一處,目前煤層漸寬,據該礦工程師鄭百衡說:「預計本月底前可以完成開鑿工程,大量出煤」。至於招賢礦區由私營志成、利用兩公司開採,目前月產二百噸左右,該公司當局計劃,如果經濟情况好轉,預備擴充工人名額,從事增產,預計三個月後每月平均出產三百噸,六個月後四百五十噸,九個月後六百噸,一年後一千噸,並亦擬開鑿新井。
   其餘如芳村區二十四都幷瓦舖石馬山等地方的滑石礦,一九四七年曾經開採八個月,因為運輸的不便,增加了成本的高昂,銷路受到影響,解放後由於滬地廠商的需求,原經營人亦在計劃復工開採,並已取得杭州市軍管會財經部的許可與鼓勵,本縣有關機關也在進行研究中。商業剖析
   常山港——物資交流的命脈,它上溯開化;下達錢江,雖然因地形陡斜,水勢湍急,賴以通航的僅是帆船與竹筏,但它仍不失爲土產輸出與日用品輸入的唯一路線。在一直老早以前,浙贛鐵路沒有通車的時候,它更是浙贛物資吐納的轉運站。由於地理環境的轉變,常山商業上的黃金時代消逝了,祗有常玉大路上獨輪車的鐵輪所刻劃的深深的烙印,留給了後人的迥念與追溯。
   抗戰勝利以後,本來已瀕風雨飄搖的商業,受了數年僞幣貶值的影響,更顯得慘淡蕭索,一方面當然由於一般購買力的薄弱。解放之初,僞金圓券的遺毒尚未淸除,人民幣的信用尚未建立,市况一度蕭條,物價也曾上漲,人民政府針對事實,採取「重扶持」「輕捐稅」的政策,漸漸度過了這個難關,而經營奢侈品的商店,也在改變營業方針,他們深刻了解祇有改變營業方針,才是今後的出路。新谷登場以後,城鄉物資交流,在節約支前的原則下,浪費現象是減少了,而經營油鹽、布疋、日用品等等的商店,因爲是民生必需品,營業狀况已有起色。不過目前還有一個使商界上感到困難的問題,由於人民銀行尚未開辦匯兌,存放等業務,金融無由使其週轉活潑,市上人民幣大大缺乏,祗得以米來代替人民幣負流通之責,大店小鋪,都收了米,似同兼營粮食,但因存米無法運出,米價慘跌,(目前每市石一萬二千元)都虧了本,頗以為苦,這有賴政府多予扶持,有所警惕。
   由於植物油產量的豐富,本縣手工榨油業頗稱發達,而且遍佈城鄉各地,已經登記有案的,達八十四戶。但手工榨油,無論人力物力,都不經濟,今後當務之急,爲發展生產,有關當局,應密切重視輔助其利用機器,俾符合節約增產的原則。至於地方人士徐暉華等在抗戰時期辦過的華生手工織布廠,最近也在積極修理廠屋與紡織機件,一方着手採辦花紗,準備恢復生產,藉以粉碎敵人封鎖,自力更生。
   解放後的常山,與其他各地一樣,正在步入光明之途,但主要的是羣衆應該提高覺悟性,自動自覺地增加生產,當然,人民政府也有扶持責任,使它能迅速走向康莊大道。(八月二十四日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范崇燕
责任者
徐暉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赤門塢礦區
相关机构
常山煤礦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常山市
相关地名
桐門村
相关地名
芳村
相关地名
常山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