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美帝白皮書滿篇盡是荒唐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7407
颗粒名称: 翻開美帝白皮書滿篇盡是荒唐語
并列题名: 偽造中美闗係誣衊中國人民但仍掩飾不了侵略者的尾巴
分类号: D814.21
摘要: 1949年8月美國白皮書關於中美關係的歷史敍述,充滿了顚倒是非隱矇捏造和對於中國人民的侮衊。
关键词: 美國 白皮書 歷史敍述

内容

第一章
   (新華社北平十八日電)美國白皮書關於中美關係的歷史敍述,充滿了顚倒是非隱矇捏造和對於中國人民的侮衊。白皮書的第一章叙述一八四四年至一九四一年的中美關係。白皮書企圖證明美國資產階級政府對於中國往來是無害的,但是狐狸究竟藏不住自己的尾巴,白皮書一開始就以極端侮衊中國人民的口吻宣佈「美國負責指導了並維護着所謂對華門戶開放政策」,就是說,負責保證中國成爲外國列强所共有的半殖民地,首先是美國的保護國。美國在過去一時期所鼓吹的門戶開放政策,反映美國當時在中國的勢力還不够强大,還不足以實行,讓世界第二次大戰後期及大戰結束以後的對華門戶關閉政策,那美國獨佔中國的政策。美國在開始時只能要求和其他侵略國在侵略中心時的「機會均等」。白皮書所毫不害羞地敍述的中美第一個條件,就是極端侵略性的,這就是南京條約次二年的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的□廈條約(卽「中美五口貿易章程」)。這個條約規定美國得「均霑」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所攫得的特權「利益」,卽白皮書中所說的:「其中包括一項最惠國條款,保證凡其他國家在貿易、居住、關稅等方面所獲得的條約權利,將自動擴大適用於美國」。這個條約還規定美國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等項帝國主義特權。到一八九九年底,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正式地宣佈了所謂機會均等的政策。「一九〇〇年中國的排外騷動庚子之亂給美國一個促進這種政策的機會」。美國積極地參加了侵略中國和殘酷無情地屠殺中國人民的八國聯軍戰爭,並於其後竭力聲明它是「中國領土與行政的完整」的保護者。在這以後,美國對華外交史的著名紀錄例如一九一五年袁世凱的美國顯問古德諾鼓吹帝制,一九一九年美國威爾遜總統在巴黎和會上支持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一九二一年美國主持的華盛頓會議重申「機會均等」,規定中國在山東問題上對日本實行賠償,並共同規定中國關稅稅則,一九二三年美國與英國因廣州孫中山政府扣留關稅餘額各派軍艦十七艘駛廣州白鵞潭示威,一九二四年美國提議共管中國的鐵路以至全部財政,一九二五年上海美兵參加對於中國人民的屠殺、一九二七年美國軍艦參加炮轟南京等等,在白皮書中或則完全隱瞞不提,或則加以美化的掩飾。白皮書對於美國外交在日本淮攻中國的初期的醜惡歷史,記載的簡直不能自圓其說。美國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一年的十年內,是日本戰事物資的主要供給者之一。一九四〇年美國輸日的軍事物資都逐年增加,據一九四〇年日本工商者統計,美國對日軍需品貿易的比率,一九三七年為百分之三十三·五,一九三八年爲百分之三十四·三,一九三九年初爲百分之三十四·三,一九四〇年三月份卽突增至百分乞三十八·七。竭力證明美對華友誼的白皮書,也只能說什麽「自一九四〇年輸往日本的油類廢鐵及其他作戰潛力物資逐漸減少」。但是在事實上,直至珍珠港事件爲止,美國輸日戰事物資仍是繼續增加,而日卽在太平洋戰事爆發以後,若干美國軍火資本家仍然祕密向日本出賣軍火。在政治上,直至珍珠港事件的前夜,美國一直追求着犧牲中國而與日本侵略者達到妥協的目標。在這其間的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就是著名的綏靖主義者,甚至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他們仍然爲日本的事實,更是眾所週知。帝國主義和美國的綏靖政可是所有這些事實,在美策辯護。至於戰後美國政國白皮書裏是沒有位置的府扶植日本侵略勢力復活。惡意地歪曲了:中共與孫中山關係並替蔣匪隱瞞罪惡第二章
   美國白皮書的第二章敍述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四年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白皮書首先把中國人民爲取得民主權利的鬥爭描寫爲「給予世界和平穩定以一個潛在的威脅」。白皮書惡意地歪曲了孫中山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對於孫中山的進步主張,例如忠實地聯合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資產階級專政,主張耕者有其田等等,白皮書均略而不提,而只强調他的言論中的守舊的部分,例如反對階級鬥爭。對於蔣介石在叛變革命後所進行的反人民的兇惡內戰,以及中國革命人民對於蔣介石反革命計劃的正義鬥爭,白皮書都說成是相互間的莫明其妙的「仇恨、猜疑和不願忘懷過去」。白皮書故意隱瞞蔣介石在抗日戰爭期間對於八路軍新四軍的多次進攻以及後者的多次忍讓,而描寫爲「雙方軍隊不時衝突」,「政府軍封鎖共方區域,阻止共方勢力滲入政府地區」。白皮書宣傳蔣介石表示願意與中國共產黨和解,並特別宣傳美國政府對於造成和解的「有用的貢獻」,雖然人們都能知道,正是美國的這種「有用的頁獻」幫助了蔣介石撕毀一切和平協定,並把中國人民投入大規模內戰的血海之中。赫爾利在華的把戲暴露美帝對華干涉第三章
   美國白皮書第三章關於赫爾利在華活動的記載,暴露了美國的帝國主義者,早在對日戰爭後期,即已積極干涉中國內政,力圖協助國民黨賣國反動集團消滅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力量。艾奇遜在白皮書的前言中供認:「美國的觀察家」們早在那時卽已指出腐敗反動的國民黨已喪失中國人民的信任,並「關切國民黨的這種每况愈下的情况勢必影響到它最後與中共之間的政治或軍事的鬥爭」。他們在一九四三年及一九四四年便担心「國民政府可能如此自絕於國人,以致在戰後競爭權力時曾證明它竟無力能維持其權力」。艾奇遜並且說這就是美國政府在一九四三年九月派遣赫爾利來華的背景。依照白皮書第三章的記載,赫爾利來華的使命是:「一、阻止國民政府之崩潰;二、支持將介石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及統率三軍之委員長;三、協調蔣委員長與美軍統帥(按指史迪威將軍,史迪威將軍主張中國團結抗日)之關係;四、促進中國(按指國民黨)軍用物資之生產,並阻止其經濟崩潰;五、統一中國所有軍事部隊,以達成擊敗日本軍隊之目的。赫爾利的這個聲明,已經表示美國政府把中國看作自己的保護國,並堅持將一個中國人民所不支持的反動政府和反動統帥部强加於中國人民的决心。赫爾利露骨地說:重新扶起當時搖搖欲墜的國民黨及蔣介石,這就是他的使命。所以他的一切在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斡旋」活動無不是為了干涉和奴役中國的目的。赫爾利聲明的第五點,表明他的主要計劃是消滅中國的人民抗日武裝——卽中國人民解放軍。手裏拿着這個如意算盤的赫爾利,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走到了延安。赫爾利與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會談的結果,雙方簽字成立了關於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和聯合統帥部的五點協議。但是說話不算話的美國特使,在由延安囘到重慶以後,就立刻撕毀了他所簽字協議。並從此對它緘口不談。白皮書迴避了美國政府代表背信棄義的可恥事實,竟將談判失敗的責任推給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後,赫爾利就肆無忌憚地公然出面反對和污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和魏德邁一起,在日本投降以後,全部武裝國民黨的軍隊,運送他們和幫助他們佔領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包圍的,日本佔領下的大城市,甚至嗾使日本軍隊幫助國民黨向中國人民作戰。白皮書對於赫爾利所做的這一切激起全中國憤怒和美國民主輿論責難的兇惡的反動行爲完全不提,却引證蔣介石在一九四五年九月給杜魯門的信件,「說他在華的偉大工作,他的睿智的政治家風度,以及他的人情,已經贏得中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白皮書因此完全無法解决赫爾利的下台。但是白皮書既然徵引了中國第一號內戰犯蔣介石對於赫爾利的頌揚,這就在無意中證明了美國大使在中國怎樣和血腥屠夫合作的一切罪惡。誹謗中蘇友好條約挑撥兩國兄弟友誼第四章
   美國白皮書第四章的內容是為着挑撥中國與蘇聯的兄弟友誼。儘管白皮書說明美國催促全力反抗德國進攻的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是爲了避免「盟軍百萬的傷亡」,但是同時誣衊蘇聯答應在對德作戰結束三個月後對日作戰是「僅僅爲了取得報償」。白皮書宣傳美國在雅爾達會議中「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暗示蘇聯在對付日本侵略問題上要求中國保證合作,並在旅大組織共同對日防禦,是一種「侵略行為」,反過來說,似乎只有把東北像台灣一樣地「開放」給美國和日本,才是「維護中國的利益」。白皮書抹煞蘇聯信守中蘇盟約,幫助中國人民解放東北和消滅了日本陸軍主力關東軍的顯著事實,反而大肆宣傳什麽在對日戰爭結束後「蘇聯或將依條約實行軍事佔領東北和遼東半島」的鬼話。美國政府和國民黨反動派要求蘇聯保證美國侵略勢力可以自由進入東北,保證國民黨反動派可以自由經過自由港大連運兵登陸,保證蘇聯必須援助國民黨反人民的內戰。蘇聯沒有接受這些要求,這就觸怒了反動分子。此後,反動分子就致力於誹謗他們所曾「普遍滿意」的中蘇盟約。雖然直至一九四七年一月間,馬歇爾在離華返美途中,還聲明蘇聯並未援助中國共產黨,而白皮書也未舉出任何這種根據,但是白皮書却仍然在這一點上對於蘇聯任意誣蠛。揭穿馬歇爾調處眞相完全是在幫助反動派第五章
   美國政府發表的白皮書充分暴露了一九四五年底到一九四七年初馬歇爾來華「調處」的眞相。白皮書的第五章記錄了所謂馬歇爾「調處」的若干不完全的事實,並加以許多歪曲的解釋。但艾奇遜所作的白皮書前言中却洩露了所謂「公正調處」的内容。艾奇遜承認美國帝國主義政府早在對日戰爭後期卽處心積慮地策劃干涉中國內政的步驟,幫助業已「喪失人心和聲望,」的國民黨反動派消滅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美國帝國主義政府當時的政策是:在情况對國民黨反動派不利的當時,卽在國民黨反人民的內戰部署尚未完成之時,「企圖協助擬定一個暫時性的協定,一方面將因此而避免內戰但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國民政府的勢力」艾奇遜又說:「馬歇爾元帥於一九四五年啣命赴華,一如白皮書第五第六兩章中關於馬歇爾使華以及其後幾年的事實敍述所示,我們當日的政策是受着兩個目的的策略的。一個目的是在國民黨政府能趨於穩定並沿着民主的途徑前進的條件下,使中國得到和平。另一個目的是協助國民政府盡可能在中國廣大的地區上建立它的權威」。美國政府的所謂循着「民主的途徑」的眞實意義旣然就是幫助反民主的蔣介石集團建立權威,因此艾奇遜所說的兩個目的,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是爲了削弱和消滅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力量。消滅中國的愛國民主革命運動,以便把全中國放在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國民黨的奴役統治下,亦即把中國變爲美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附庸,這就是日本投降以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焦點,這就是馬歇爾「公正無私的調停」的目的。艾奇遜接着說「援助國民政府的第二個目的(按卽協助國民黨賣國反動集團在盡可能廣大的地區內消滅人民民主政治這個侵略和干涉中國的目的)則是我們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所力予推行的」。馬歇爾所要「調處」出來的「暫時協定」旣以削弱和消滅中國的愛國民主力量爲目的,一旦國民黨賣國反動集團達於「穩定」,美國和國民黨就要立即撕毀這個「協定」,所以「調處」就是爲了「製造內戰」。而馬歇爾就是這樣做了的。艾奇遜承認,大部分由於美國的援助,國民黨反動政府才能够發動全國性的反人民內戰,這個內戰,就是馬歇爾在其來華時期製造出來的。艾奇遜說:「經一九四五年一直到一九四八年初秋,國民黨政府在人力和軍備上較其對手具有顯著的優勢。的確,在那一時期之內,大部分由於我們在運輸武器及補給上給予他們的部隊的援助,他們遂能推廣其控制及於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白皮書第五章說到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三日生效的「停戰協定」把東北作爲「重要的例外」,但却隱瞞了蔣介石和馬歇爾堅持這個「例外」的原因,就是在於他們首先要在東北大打內戰。曾經談判,美蔣才於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同意成立東北停戰協議,但□議成立之後立即就被蔣美所撕毀,國民黨軍隊接着就向撫順,本溪、四平等地人民解放軍大舉進攻。白皮書抹殺了這些事實,而對於人民解放軍在四月間由僞軍姜鵬飛手中收復長春一舉則發出狺狺狂吠。白皮書悻悻地說:「四月十八日,共軍佔領了長春,這種行動嚴重地違反了雙方獲得的停止敵對行動協議的命令」。白皮書極盡顛倒是非的能事,把馬歇爾違反協議大量偷運國民黨軍隊到東北去打內戰的醜事描寫為「根據協議」行動。爲國民黨軍在馬歇爾的策動下一直打到松花江以後,馬歇爾和蔣介石認為他們在關內的內戰部署已經完成,國民黨在一九四六年七月發動的全面反人民內戰,就是白皮書所謂「幫助國民黨儘可能在廣大的地區上建立權威」的政策的執行。白皮書隱瞞了這個事實,但艾奇遜在他給杜魯門的信裏却洩露了事實的眞相。他說:「實際上馬歇爾元帥在一九四六年秋季撤囘了他協助和平解决內戰的努力」。馬歇爾這樣做,無論馬歇爾本人和白皮書怎樣詭辯,事實却表明了這無非是因爲國民黨爭取時間部署內戰兵力的任務已經完成,全面內戰已經成功地被發動。艾奇遜繼續說:「但是馬歇爾仍然留在中國,直至一九四七年八月政府和共產黨之間爭論的焦點之下召開了國民大會為中國製訂一部新憲法並結束訓政時期和一黨專政時期」。艾奇遜的話證明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反動的僞國民大會和僞憲法,原來是馬歇爾太上皇卵翼下的產物。而僞國大的召開和僞憲法的通過就在決心內戰到底獨裁到底賣國到底的國民黨與中國人民之間,永遠劃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白皮書在說到一九四六年一月三十一日的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時說:「雙方僅在道義上而非在法律上有加以實施的義務」。在一切美國的帝國主義者以及馬歇爾看來所謂「道義」就是隨時都可以撕毀的名詞。馬歇爾和蔣介石之所以同意了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這一類「暫時性的協定」,這僅僅是因爲他們接着就要推翻這些協定,而且眞的是一點也不含糊地推翻了這些協定。馬歇爾在華一年多的活動,大大幫助了中國人民去認識美國帝國主義的所謂「道義」的眞面目。魏德邁竟企圖滅華司徒雷登培養走狗
   踢開蔣介石拉起李宗仁第六章
   美國政府的中國問題白皮書第六章在「司徒雷登仟內」的題目下,記載了魏德邁的滅華計劃和司徒雷登在中國培養新走狗的陰謀活動。魏德邁係以美國總統特使資格於一九四七年七月下旬來華,於八月下旬離華返美,並於九月十九日向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至今才公佈的報告。魏德邁來華前夜,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由防禦轉入進攻,而國民黨軍則被迫由進攻轉入防禦。艾奇遜在白皮書前之中說,美國帝國主義政府的派遣魏德邁使華「是鑒於急迫災禍日益增多的跡象」。魏德邁在報告中建議美國至少在五年的時期內應以軍事和經濟的援助給予國民黨,幷提出滅亡中國的援助條件,艾奇遜所引述的這些條件如下:「一、中國(按指國民黨)以其要求援助的請求告知聯合國;二、中國(指國民黨)要求聯合國促成東北停戰,並請求東北歸於聯合國監護或托管之下;三、中國(指國民黨)應利用其本身資源,改革其財政,政府與軍隊與經濟方面延用美國顧問人員」。末一點的含義,卽指擴大美國在中國的軍事和經濟的監督權限到實地行動方面。白皮書第六章說:魏德邁的使華是由國務卿馬歇爾提議的,他的使命是:「他要向中國官員明白表示,只有中國政府能提供復興中國的有效措施的令人滿意的證據時,美國才能考慮爲『復興中國」作進一步的援助,而且此種援助必須受美國官員的密切監視。」所以魏德邁的亡華計劃是完全符合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的。美國帝國主義攫取東北並奴役全中國的這個亡華計劃所以未能實現,僅僅是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迅速勝利和國際民主陣營力量的强大。艾奇遜解釋說:「這一報告保祕密將近兩年之久,並非由於它於國務院的政策衝突,而是深怕魏氏的東北托管建議將引起嚴重反響的情緒。」
   白皮書第六章繼續敍述了司徒雷登在中國的活動。司徒雷登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在國民黨政府做美國大使,直到這個反動政府的滅亡。一九四七年春夏兩季司徒雷登向華盛頓報道的要點是:「共軍在東北採取主動,國軍逐漸喪失鬥志,不得要領之政治改革,無黨派人士强力譴責政府,警察之更採取鎮壓活動,佔領已經失去軍事價值的延安,學生騷動,反對內戰,政局惡化之東北,可能崩潰之通貨膨脹,在面對着一個大災難之際政府之興敗無效能及毫無主張。」司徒雷登看見,美國帝國主義及其他走狗國民黨反動派已經受到全中國的反對,已經處在全民包圍中,因此僅管美國源原不斷地援叨國民黨,但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奴役中國人民的統治已經「面臨大災難」。於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代理人司徒雷登就以培養新的走狗作爲他們侵略和干涉中國活動的重點。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九日司徒雷登作出了對華政策的結論,他寫着:要建立國民黨中國的「有能力的政治領導」,使這個反人民政府「能恢復把握住知識分子和羣眾」。司徒雷登展開了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的陰謀活動,公開號召組織新黨,以第三者的面目出現,並妄圖在中國民主陣□內部組織反共派別。司徒雷登也在國民黨內部培養新的走狗。一九四八年四月李宗仁當選僞副總統,就是司徒雷登積極活動的結果。今年一月李宗仁的上台也是受到美國帝國主義的支持、。白皮書所引司徒雷登今年四月間在人民解放軍南渡長江作戰之際對美國務院的報告就透露了這一點。他說:「李代總統與蔣委員長之間的衝突還沒有解决,蔣總統雖有保證支持李代總統,但看不出他眞正願意放棄權力。」在這裏,司徒雷登顯然是在批評蔣介石而支持李宗仁。但扶植李宗仁的工具,也並沒有能够挽救美國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的滅亡,因而美國務院就企圖扶植國民黨以外的新工具。艾奇遜已在白皮書的前言中聲明,美國帝國主義把希望寄託於中國「民主的個人主義者」身上,美國帝國主義將鼓勵他們以推翻人民民主新中國爲目標的一切活動之發展。援蔣完全失敗數十億美元盡付流水
   挽救不了匪幫的滅亡第七、八章
   美國白皮書第七章叙述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七年中國內戰的情勢,第八章叙述美國政府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援助。白皮書供認美國政府曾以鉅額物質,金錢,服務援助供給國民黨從事內戰,但挽救不了國民黨的滅亡。艾奇遜在白皮書前言中說:「自從對日勝利後,美國政府以贈予和借貸的方式給予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的援助總數約達二十億美元,這個數字在價值上等於中國政府金錢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同時,就該政府的預算方面言,美國對中國的援助比例也較戰後美國對其他任何國家的援助爲大。除這些贈予和貸借外,美國政府曾以大量的軍用和民用之戰時剩餘物資賣給中國政府,其賣價總值在十億美元以上,而通過協議的估價辦法,美國政府僅取得二億三千二百萬美元。」事實上白皮書所宣布自日本投降以來美國援助國民黨內戰的數目字還是過小的。根據各種材料統計,這個數字應爲四十三億元以上。而在對日作戰期間美國對國民黨的十五億六千餘萬美元援助,大部分也被用於這一次國民黨所舉行的反人民內戰。但是儘管美國政府給予國民黨這樣鉅量的物資援助,儘管馬歇爾、司徒雷登進行各種干涉中國內政的陰謀沽動以與鉅額的物資援助相配合,却終於無法阻止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勝利。艾奇遜供認:這種勝利「是中國內部勢力的產物」,美國的干涉已無效,這種情勢「已爲美國政府控制所不及」。只說:國民黨政府的不斷失敗,「都不因爲美援的不足而造成的」。他們在中國的軍事觀察曾報告說:「國軍在具有决定性的一九四八年內,沒有一次戰役的失敗是由於缺乏武器及彈藥」。艾奇遜說:美國供給中國(國民黨)軍隊的軍需品的大部分………已落入中共手中。」白皮書悲慘地無可奈何地承認,美國的任何援助都將無法改變中國內戰的定局:「要想支持中國政府的軍事行動…………需要一個幾千人的顧問團,無可預計的大量裝備,以及美國的捲入戰鬥,以顧問人員指導現代大規模的戰爭,這行動代表着一種未可估量的冐險,而不僅代表一種有限的冒險。」(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