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同盟叫週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6887
颗粒名称: 中蘇同盟叫週年
并列题名: ——八月十四日晚郭沫若在北平新華電台廣播詞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四週年紀念日,中蘇友好協會籌備會副主席郭沬若於本日晚以「中蘇同盟四週年」為題在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向全國廣播。
关键词: 郭沬若 中蘇 四週年

内容

(新華社北平十四日電)八月十四日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四週年紀念日,中蘇友好協會籌備會副主席郭沬若於本日晚以「中蘇同盟四週年」為題在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向全國廣播。廣播詞全文如下:
   (一)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到今天恰恰是四週年了。這個聯結了世界兩個偉大國家的同盟,是值得我們忠實信守而且誠懇紀念的。
   四年前中蘇同盟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中蘇兩國協同其它聯合國對日本作戰,而且在對日作戰結束之後,還須共同防禦日本侵略勢力的復活。在這雙重的目的上,這個同盟都給予了我們很好的保證。
   首先是共同對日本作戰的問題。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中蘇同盟簽約之前的六天,八月九日,蘇聯已經實踐了他的諾言,在蘇德戰爭結束之後剛剛三個月,便囘師東向,對日本宣戰了。英勇無比的蘇聯紅軍協同外蒙古部隊和中國人民武力,以雷霆萬鈞的威力,分兵三路,向日本帝國主義經營了十四年的僞滿國防進攻,一舉而殲滅了日寇精銳所謂關東軍七十六萬四千人。不足一星期便解放了全東北,就在本條約簽字的八月十四日這一天,日本帝國主義便宣佈投降了。這些往事不正明確地證明了蘇聯政府和蘇聯人民無條件地忠實於兩國的同盟,在盟約尚待簽字之前,便預先把一項基本任務完成了嗎?
   再說到共同防禦日本侵略勢力的復活。這在今天更使我們感覺着中蘇同盟的存在之加倍地值得慶賀。
   日本投降以後,美國帝國主義把戰敗國日本的管制權完全壟斷了,而且背信棄義,和它的整個世界政策一天一天的走向反動的一樣,對日管制也一天一天的走向反動。釋放戰爭罪犯,保留財閥,取消賠償,維持軍需生產和軍事基地,變相地恢復武裝,扶植反動集團,彈壓民主勢力,拖延對日和約,……一句話歸總,便是盡力想使日本侵略勢力復活,作爲美帝國主義的先鋒隊,以滿足美帝國主義獨霸全世界的野心。這樣的野心,由美日帝國主義者明目張胆地,肆無忌憚地,叫囂了出來,已經不僅一次了。
   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在美國帝國主義的扶植之下,的確有駸駸復活的情勢,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我們有着中蘇友好同盟,保證着我們中蘇兩大民族以攻守同盟的密切合作來共同防禦,不正給予以我們無上的安全保障嗎?有了中蘇兩國的同盟,不僅遠東和平可以得到保障,便是全世界的持久和平也可以得到一個重要支柱,那是毫無疑問的事。
   (二)
   但這樣一個值得我們忠實信守而且誠懇紀念的同盟條約,說來也很奇怪,却是在美國政府的發起之下,由國民黨反動派所締結的。而且在締結的當初,美國政府和國民黨反動派都表示了普遍的滿意,和今天他們對同一個條約一致表示不滿一樣,這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美國政府在援助反動派蔣介石失敗之餘,在本月五日發表了一部名叫「中美關係」的臃腫的白皮書,敍述了美帝五年來侵華的經過,中間也提說到這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前因後果。
   原來這個條約是美國政府在當時所迫切需要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白皮書上這樣告訴我們:在一九四五年的初期「美國政府與人民都以異常焦灼的心情等待對日本本島的攻擊,這場攻擊恐怕得支出一百萬美國兵員死傷的代價才可能把日本征服。將爲了要免掉這「一百萬美國兵員的死傷」,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美國、英國、蘇聯,在雅爾達舉行會議時,便由美國前大總統羅斯福向蘇聯斯大林大元帥提出了後來的「中蘇條約」裏面所規定的條件,希望蘇聯出兵,而斯大林大元帥也就同意了「在歐洲勝利後的兩三月以內進攻日本」。
   這個協定成立了之後,美國方面「直到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五日,才授權赫爾利將軍把這個協定通知蔣介石」。於是蔣介石,從七月開始,才先後兩次派遣宋子文赴莫斯科進行談判。後一次是有王世杰同行的。一直到八月十四日,在中國方面卽由王世杰以外交部長名義簽字於談判結果的同盟條約,蘇聯方面的簽字者是外長莫洛托夫。
   這一條約一經簽定,艾奇遜在白皮書上又告訴我們:「國民政府治下的中國和美國,對於這個業已完成的協定,都表示普遍的滿意」。艾奇遜更還一再提到國民黨反動派對於美國表示感謝。一則說「中國參加談判的代表宋子文博士對美駐蘇大使哈里曼說,他很感謝美國政府的幫助」。再則說「當時在華盛頓的蔣介石夫人往訪杜魯門總統,對美國政府協助中國與蘇聯談判一事表示謝意」。
   這些話都是實在的,我自己就是一個證人。在談判「中蘇條約」的整個時期中,適逢其會,我正留在莫斯科。因爲那年六月,蘇聯科學院舉行第二二〇週年紀念,我是被邀請去參加的一個人。作爲客人我在蘇聯留了整整五十天。談判的整個情形我雖然不知道,但在條約快要簽字的頭一天晚上,便有中國大使舘的人把條約的內容告訴了我,並且說宋子文、王卅杰都非常滿意,都認為是一項大成功。
   最有趣的是,條約在八月十四日簽字,十五日宋子文便跟着美國大使哈里曼,同機飛往倫敦,再飛華盛頓去了。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毫無疑問就是得意洋洋的宋子文要先去向英美政府表功,表示自己的「不辱君命」。王世杰呢?他是十六日離開莫斯科的,經由德黑蘭,加爾各達,以美國飛機飛囘重慶。當時同路的還有熊式輝、沈鴻烈、蔣經國等人,都是到莫斯科去參加談判的代表,唯一沒有參加談判的同行者便是我。他們抱着條約的原文飛囘重慶,要經過批准的手續,再在重慶交換,沿途受到美國人的歡迎歡送,使得他們得意忘形,目空一切,那正足以證明,艾奇遜所說的「普遍的滿意」,一點也沒有虛偽。
   (未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沬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