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教育的過度專門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2659
颗粒名称: 論大學教育的過度專門化
分类号: G259.71
摘要: 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当代日报登载的論大學教育過度專門化的文章。
关键词: 大学 教育 制度

内容

中國所有大學的制度與精神是參照歐美及日本各資本主義國家的情形雜揉成功的,集各國之短,而無一國之長,其中資本主義色彩最濃厚的一點就是過度專門化了的專家敎育,大學在中國,一向被理解爲只是培養「專門人材」的場所,這是好聽的說法,說得不好聽一點,中國的大學只是販賣專門知識的場所,各大學內部,一向流行着一種觀念,以爲越學得專門就越有出息,這種觀念早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毒害,而且,這不僅是觀念的毒害,更是舊社會制度的毒害。
   本來,任何人要想在某一方面的事業上有優越的成就,必須具備那一方面比較豐富的專門知識與技能,這原是不錯的,然而過分狹窄的專門化,由於人的精力有限,勢必要犧牲普通比較一般的訓練,實際上就成爲一種精力的浪費,而那種過專的學術,也就變成非必要的、奢侈的學術。所以專門應該專門到事業所需要的程度為度,必須恰到好處。
   舉一個例,例如有一個「生物學家」,你問他生物學,他囘答你他是學植物的。你問他植物學,他囘答你他是學植物分類的,你問他植物分類,他囘答你他是學某一科植物的分類的,你如果再問他那一種,他却囘答你他是學其中某一屬的,在這一屬裏他是懂,其餘的他不管了。
   這種見木不見林的純粹學術上的遊戲,這所謂「爲學術而學術」的精神,不幸正是向來為中國一般人所稱道的。中國過去的大學,樂於聘請這樣的敎授,樂於鼓勵學生模倣他們,反而輕視那些時時以社會全體福利爲念的人,這是有着社會的原因的,這等於科舉,等於八股文章,敎授寫文章算是揚威海外;學生做八股,免得秀才造反。有意無意地,他們有的成爲幫兇,有的做了犧牲,他們還辯說:學術是屬於世界的,學術是百年大計,不一定要只爲中國人,也不一定要只爲目前的需要。可是他們眞的是爲全人類的久遠着想嗎?他們自以爲處於一種超然的地位,只同「學術」有關係,此外「與任何人無關」,全忘了他們的薪水原是中國人民的血汗錢。
   本來我們承認,在某一小範圍內深入的研究,是治學的一種基本訓練,確有其價値的。但是這價値主要是在其爲一種方法上,能够在一方面深入,然後才能在別的方面也深入,我們是要實際問題的深入,並不是只想在一個無實際價值的問題中深入就算了的,方法决不是目的,再說,大學敎育决不是最後的敎育,有的實際高深學科,儘可以放到研究院裏去。
   由於大學重視過度專門的敎育,自然就比較忽略了普通一般科目的敎育,雖然一般科目定為基本必修科,但讀過就算了。學生們讀滿四年畢業,誰也不敢說自己對於自己所學的一行有個大概的理解,跑到社會上,碰到普普通通的實際問題就瞠目不知所對,有的還背得講義,可是講義上所說又往往只是空談,有個有趣的例子:依照植物病蟲害學的講義所說,如果種的菜生了蟲,應當用些甚麽甚麽藥品,實際上如果買那些藥品來殺蟲,還不如讓菜給蟲子吃掉來得經濟,由於理論與實際脫節,大學畢業生受不到社會上人的歡迎,結果畢業卽失業。
   大學旣然崇尙專門而忽略實際,許多學生就只好順着這趨勢走上狹窄的,專門的,爲學術而學術的道路,不如此得不到人的器重。然而,雖然這樣可以得到老師的器重,却得不到社會的眞正器重,因為我們的社會不是高度資本主義化了的社會,我們的社會還不需要太細的分工,養不起這許多只有奢侈學識的專家,因此,大學裏「成績優良」的學生就只好留在大學裏當研究生,當助敎。爲了取得比較好的資格和待遇,就只有寫牛角尖的論文,或者想法子留學鍍金。比較對時代有認識的研究生和助敎們自覺這樣做只是無可奈何,就深感學術與社會生活的矛盾,比較缺乏對時代的認識的,就慢慢變成和他們老師一樣的,和社會絕緣的人。
   過度專門化了的專家敎育,因為能逼人變成那種專家,自然就給好權勢的人以造權勢的機會。這不但使理論與實際脫節,學術和社會生活矛盾,並且還造成了大學中敎授爭奪學生的一種紛亂的競爭狀態,稍有一點地位的敎授,就想爭取幾個「成績優良」的學生,做自己的入室弟子,做自己的助手,造成自己個人的「學派」,然後「提拔」他們,造成以自己爲中心的小集團,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張自己的權勢。從這種動機出發,就對準那些「成績優良」的學生,拚命裝,拚命灌,甚至勸學生犧牲別的功課,當然更不贊成學生做甚麽課外活動了。學生處在幾個大敎授的競爭之下,又要成績,又要學分,被功課壓得透不過氣來,不是弄成近視眼,弄成神經衰弱,或者弄成T·B·患者,就是學會取巧舞弊來敷衍那些較容易對付的先生,把人都給糟塌了!
   解放了!這是說:在中國,帝國主義買辦走狗與封建殘餘勢力結合的反動統治已經垮台,從此中國要走上一個全新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道路,社會生產方法和個人生活方法都起着根本的改變,不認識這根本的改變,對個人講,是必定要招致生活上的失敗,對社會講,就是會繼續造成罪惡,今天我們來改造大學,必須根絕過度專門化的罪惡!
   應當怎麽辦呢?首先應當確定這個原則:大學是培養通材的。而所謂通材,應當證明,不是一無特長的「萬能博士」,也不是死鑽牛角尖而此外毫無常識的「專家」,詳言之,大學所要培養的,是這樣的人:第一,有充分的集團意識,第二,有健全的體格與精神。第三,能够直接或間接地解决社會中某些方面的實際問題,第四,有多方面的學習能力,能追得上社會發展中時時的新需要。總括言之:合羣,健全,實學,肯學的通材。
   我們必須根據這個原則,改訂評價標準:怎樣才是好學生?怎樣才是好 敎授?甚麽課程應當興?甚麽課程當改或當廢?制度,條文,乃至於大學裏的生活方式都應當不離這個原則。
   編者按:這篇文章我
   們是一字不易的登出
   來的。我們的感想是
   :它的論點還沒有能
   掌握住大學敎育的核
   心問題,我們希望能
   由此引起□□□的□
   論。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