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軍政大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1962
颗粒名称: 華東軍政大學
分类号: G259.71
摘要: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当代日报登载的華東軍政大學介绍文章。
关键词: 红军 苏区 大学

内容

華東軍政大學,是與在十年內戰時期在江西蘇區的紅軍大學,以及後來抗日時期以紅軍大學為基礎成立的抗日軍政大學一脈相傳的。抗日軍政大學設在延安,曾培養了大批智識靑年成爲抗日軍政幹部,分赴全國各地進行抗日工作。而後隨着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鬥爭的勝利,解放區日益擴大,又先後在各戰略地區成立各地抗日軍政大學及分校。
   一九四六年春,華中軍區成立,卽合併轄區內之蘇中公學(原抗大九分校),淮北之雪楓大學(原抗大四分校)及華中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抗戰勝利後汀南新四軍為遵照雙十協定忍讓北撤的幹部學校)第三校,成立華中雪楓大學(以紀念抗日英勇犧牲的彭雪楓師長),由粟裕同志兼校長,張祟文同志爲副校長,第一期學員有三千多人。
   同年夏季,國民黨反動派向華中解放區大舉進攻,人民解放戰爭全面開始。冬季,華中軍區與山東軍區合併,成立華東軍區,華中雪楓大學,山東軍區之山東軍政幹部學校及自廣東北撤之東江縱隊幹部隊合併,成立華東軍政大學,由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同志兼校長,余立金、曾生同志爲副校長,第一期學員一萬六千餘人。
   一九四七年夏季,人民解放軍大舉反攻,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前身)在五月中旬于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七十四師後,準備外線出擊,乃以原來野戰軍敎導團爲基礎,抽調大批軍隊及地方工作幹部,成立華東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由華東野戰軍司令陳毅同志兼校長,劉季年同志為副校長,第一期學員一萬多名。今年春,淮海戰役後,改為第三野戰軍軍政幹部學校。華東軍政大學則仍同時存在。
   現在的華東軍政大學,則是由原華東軍政大學與三野戰軍政幹部學校合併而成的。
   自抗日時期的抗日軍政大學分校到現在的華東軍政大學的十餘年中,該校培育出來的幹部,散佈在華東的軍、政、文化、敎育等各個崗位上,爲人民解放事業澈底勝利而英勇鬥爭。而仕全國解放卽將到來的新形勢下,華東軍政大學又負起了培養建設新中國國防幹部及各種建設人才的偉大任務。
   關於華東軍政大學學習、生活方面的介紹,在這裏因限於篇幅,難於詳盡,現在僅就筆者所體會的該校幾個主要特點,介紹如下:
   一、是一個新式的大規模的、學科廣泛的革命學府。如這次在京滬杭地區招生,數額就有三萬名。入學後的編科、敎學方法,都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的民主的精神爲依據,所以在招考學員條件上,以政治覺悟爲主,兼顧文化程度。編科則根據學員的能力與特點為依據,不似普通學校的按受學程度為準。學習方法則是有領導的集體討論,發揮自由思想,啓發羣眾智慧,輔以專題演講,報告或總結的實事求是的學習方法。廢棄舊式的填鴨式的方法。因此,過去雖因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一般的學習期限較短(往往只有半年時間)但都收到很大的敎育效果。現仕學習期限則為兩年制。
   二、是艱苦戰鬥的學校,在內戰時期及抗日時期,該校處於敵後的游擊戰爭的環境下,流動性很大,學校的學員往往卽是戰鬥員,負有隨時參加戰鬥的任務,經常行動頻繁,每天行車不超過五十里仍繼續學習,這種艱苦戰鬥的精神,使學員獲得更豐富的鍛鍊。
   三、日新又新的敎學內容,如術科,就以繳自敵人的武器來裝備自己,來學習與掌握現代化的武器與技術,並加以創造發揮,再到實際中去考驗,使之不斷提高。其他科目也莫不如此。
   四、具有明確的爲人民服務的信念,為革命事業奮鬥到底以高度的政治覺悟與戰術、技術及部隊工作的學習相結合。因此到該校學習的學員必須首先樹立新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而不是為個人的任何私利打算。該校預科,就是以政治、思想學習爲主,從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以便轉入本科繼續深造。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华东军政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