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會的科學工作者(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1516
颗粒名称: 新社會的科學工作者(三)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6月18日当代报登載的關於新社會的科學工作者的文章。
关键词: 新社會 科學 工作者

内容

科學的觀點
   首先,我們要建立起科學的觀點。科學觀點的基本態度,便是要「實事求是」,承認世界是客觀地存在着,它有着他自己內在的變化規律;而人類,則以不斷的實踐來發現這些規律,把握這些規律。任何一個理論都將在實踐中受到驗證,以實際的存在證明一個學說的是否合於眞理。從事物本身的發展中,找出規律與因果關聯。這樣的立場,也就是客觀的立場。它不同於那些實質折衷却以「客觀」爲標榜的欺人之談。它還包含了堅持對於已經認識了的眞理的不妥協態度,對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堅决維護的態度。因爲當一個社會分為兩個營壘時,只有被壓迫的人民才敢於面對現實,面對眞理,只有站在他們的立場,才不致畏懼眞理,迷糊眞理。
   科學觀點的另一方面便是把握辯證的思想方法。
   辯證法,本來是社會和自然發展的一般法則,人類也曾多少不自覺地採取了辯證的思維方法。但是,要眞正地使我們的頭腦科學化起來,就非自覺地徹底深刻的掌握這武器不可。
   辯證法的主要內容是認為世界是每時每刻在變動之中,每一事物都有它的發生、發展、衰亡的過程。這過程不單是量的增減,而且還交錯着質的突變。而每種事物變化的基本動力,便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新生的,發展着的東西,不斷地和衰亡的因果相鬥爭,因而促成了世界的發展。同時,世界上各事物的發展又不是互相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着深切的聯繫與因果關係。總結起來說,辯證方法要求人們從變動的,聯繫的,量質交錯變化的,矛盾的觀點來認識世界。(參閱斯大林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革命的先進馬、恩、列、斯和毛澤東等等,把這思想的武器應用到社會歷史的研究上,得到了輝煌的成就。在世界歷史、無產階級革命、中國革命等問題上獲得了科學的結論與行動的指針。但在自然科學方面,唯物辯證法的自覺應用還處於有待發掘的狀態中。雖然過去許多不自覺應用辯證方法的學習者的努力,像笛卡兒康德、拉瓦西、焦爾、達爾文、普蘭克、愛因斯坦等所造成的輝煌的成就。使科學有着充分的發展,但正也因為他們的思想方法還有不够科學的地方,現在的科學却也包含了許多神祕、機械的成份,到現在,這些成份已到非淸除它們科學就難得發展的境地了,生物學界的密邱林、柳辛柯的研究就首先地在生物學界起了偉大的革命,其他的科學部門,也面臨了這革命的前夕,這個時期的科學工作者,便應該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武器,把科學從經院學派、繁瑣學派的神祕機械的桎梏裏解放出來,使它成了人民的武器,成為改造自然的武器。認識社會站在歷史的前列
   學科學的人的對社會對現實的不關心態度已成過去了,用科學的觀點來認識它們是每個人所必需的。
   人類歷史的發展也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建立在人類取得其生活資料的生產方法之上,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鬥爭的過程,(其具體表現爲階級鬥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原來的生產關係(生產物、生產工具的佔有關係)不足以適應它,這時要改革舊社會關係的進步的被壓迫階級與保守反動的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文化上都發生了激烈的鬥爭。前者是站在歷史的前列,社會的發展,包含科學的發展,都由於他們的推動與創造。
   當這種鬥爭醞釀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歷史的質變——革命,一個或幾個新興的階級,推倒了舊政權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它驅逐了舊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障礙,生產力因此得到大大的發展,把人類帶到一個新時代之前。
   在目前,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的潮流正在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作着猛烈的鬥爭,這鬥爭的主力,便是全世界的勞動人民,科學工作者,依其自身的工作而言,正是勞動人民的一員,應該站在歷史的前列,不為階級出身所蒙蔽,不為封建的「士」的傳統所蠱惑,除了封建本位業務之外,還要認淸歷史前進的方向,置身於前進的行列之中,而成爲壯大的人民力量中有力的環。
   個人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它曾
   以集體代經在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中起了相當重
   替個人大的作用,多少勇士,爲推倒傳統,爭
   取個性的自由解放而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詩篇,但經過幾百年後,在一個更高級的——集體主義的思潮前面,它已黯然無光。
   在中國這樣的環境裏,正因爲還沒有一個發展得很完整的資產階級,所以那樣進取,有爲的個人主義也很少見,所有的只是以前所說的那兩個類型。
   無論在科學工作本身,或推動社會改革的工作,在今天的條件下,都已非用集體的力量不可了,後者更毋庸解釋,就是前者,事實上,過去的成就也已是集體力量的壘積,而現在的研究或生產更需要大批的設備與工具,更需要許多專家的集合,(像美國戰時原子能的研究,蘇聯的「計劃科學」的措施。)才會有可能來解決問題。新時代的從事科學的人都將是一些為共同目標而結合起來的集體的一員。
   然而,一提到集體,就有許多人覺得懼怕,認為它是對個性的一種限制,爲集體而工作,彷彿就等於放棄了個人的一切。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所謂集體的利益,還不是各個個體利益的綜合,縱然有時也會發生個人利益暫時地和集體利益相衝突,而需要犧牲個人顧全集體的美德,同時,個人的個性,也只有通過集體的方式,才能充分發揮。當我們建立起集體的觀點之後,這種「犧牲」也就很自然了,因爲實質上它是得多於失的。有人又會以為:集體生活會限制個人的自由,其實,在以「自由」爲標榜的英美等以個人為本位的社會裏,金錢控制着一切,又有什麽自由呢?眞正的自由,只有達到了「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世界才發展得完全,在集體的生活裏,所謂妨害自由也不過是這樣的一種約束,那就是不容許有妨害或剝奪他人的自由。而且這種約束正是一個怎樣正確地行使自由發展個性的訓練,它是爲了到達眞正的自由所必經的途徑,沒有集體意識和集體紀律的自由,本質上是虛僞的。
   最後,還有值得注意的是,集體意識這四字還包含着小集體顧全大集體的意義,因此最重要的結論應該是:一切的行動——無論是硏究、工作,都應該以人類的福利為依歸,為大眾服務,是工作的內容和意義。認識羣眾依靠羣眾
   工作的有否意義應該視於人民有否利益而定,但這還不是羣衆觀點的全部,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相信羣眾的力量,一切依靠羣眾。
   羣眾二字,表示着大羣的人,連孔子都說過「三人行,必有吾師,」大羣人中,各人有各人的長處,所見最廣,也最實際,最具體,最會想辦法,歷史上的大事業,人類的大建設,都是羣衆的功蹟,面對着艱鉅的建設工作,如果沒有「羣衆有力量來完成一切」這信心,就會顯得軟弱,經不起挫折、打擊而陷於消極、悲觀,終至到向隅而泣的境地去了。
   旣然,羣眾不是「愚衆」,不是「只可使由之」,那末重要的事情就在於深入調查羣眾的意見,處處尊重他們,對於他們的不了解或錯誤,要耐心說服與校正,廣泛地、積極地動員他們共同工作,讓他們處處有機會發揮創造性,發揮集體的作用。(未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SA
责任者
马克思
相关人物
列宁
相关人物
毛澤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