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鐵道復活的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1235
颗粒名称: 使鐵道復活的醫生
并列题名: 記第三野戰軍鐵道工程團的成長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49年6月15日当代报发表了第三野戰軍鐵道工程團的成長历程。
关键词: 野戰軍 鐵道 工程

内容

但取得道木是費了很大力氣的,道木都被國民黨匪軍拆去築在碉堡裏了,必須把碉堡拆開,扒出道木來,扛到車站上,運道木沒有工具,八十斤重的道木從碉堡裏扒出來直到送到車站,只有靠肩胛來扛。但是沒有人向困難低頭,一聲號召,大家動手,連只有警衛任務的直屬運也自動來參加,而且發動了比賽,原來路工要兩個人扛一根的,他們一個人扛一根,更有一個人扛兩根的,一營有一個大個子戰士看見小個子的都一人扛一根,他說:「我吃飯吃得比人多;個子比人大,得扛兩根。」就這樣,你一根,我兩根,用肉的肩胛把千百根道木,送到橋旁。
   搶修京滬路上最大的靑暘橋時,水深四公尺,需要把道木運到河那邊去,可是沒有船,戰士們出了主意,就百道木釘起木筏子來運道木,筏子不穩,一歪三個五個一齊下水。大家游上來,一聲苦沒叫照舊工作,墊橋基的石頭不够用,戰士們毫不猶疑立刻把橋畔六公尺的碳堡拆下來,石頭還是不够,發現河裏有,大家不顧下雨水冷,脫了衣服就下水撈,直到够用了為正。
   修靑暘橋三天,就逢三天雨,該團因出發忽捉,每人只領到一套夏衣,鞋于也久未領到。衣服濕了沒有換的,為了兩天不停工,大家索性脫下衣服,只穿襯衣,有的赤着脚,去雨中忙着工作,鞋子不够穿,赤脚下水,碎石頭戳破了脚底,流了血也沒人喊痛。一切爲了搶修,一切為了勝利,大家只記得一句話「大軍到那裏,就要把鐵路鐵到那裏去」。
   受過鬥爭考驗的戰士
   經過了無數困難的磨練,這一支人民的技術部隊成長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得到路工和人民普遍的驚嘆,靑暘橋工程,路工計劃再修二十天,老百姓說:「不曉得那一天能通車呢。」可是三天後通車了,消息傳來該路沿線路工和人民都轟動了。
   該團能够這樣英勇克服困難的原因,據該團副政委繆春山同志的答覆是:「最主要的是政治覺悟的提高,同時這些都是受過鬥爭考驗的戰士。」該團成份大部是翻身農民,長期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共產黨來解放了他們,土地改革又他使他們分得了土地,因此紛紛參軍。原徐州警備第五團的戰土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參軍後,就轉戰在泰安、肥城一帶鬥爭最緊張的地區,一日數戰與敵搏鬥。戰爭鍛鍊了,不怕困難的精神。
   這一答案在通訊連一排排副李殿發身上得到了具體的例證;李殿發哥兒兩個都替地主做活,哥哥扛了十九年,弟弟從十三歲起,做了六七年,一次背上生癤子,不能做活,地主喊來了「勸導員」(僞滿時地主的幫兇)用粗竹竿把他的癤子打爛,血肉模糊,臥床三個月,地主還說:「把他丟到窪口裏去凍死」李殿發氣炸了肺,可是念着老媽媽冬天還沒棉袴穿,忍氣扛下去,到臨了,地主還又藉故扣了他五担糧的工資,土地改革後,他們分得到六坰地,過得豐衣足食,李殿發說:「我哥兒倆個扛了多少年活,總算給共產黨救出來了,我不參軍出來好好幹,那還成嗎?」他自動參加民兵,以後升到主力。
   這就是人民部隊能够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林
责任者
履子
责任者
鄂東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徐州警備第五團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