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大殿内包公像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1020210000800
图表名称: 包公祠大殿内包公像
起始页: 002.pdf
结束页: 002.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K928.75
关键词: 名胜古迹 祠堂

内容

说起七朝古都开封,人们便会联想到宋代这里曾有一座大名鼎鼎的“开封府”,更会知晓开封府出了个名扬天下的“包青天”。然而,由于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当年威震八方的开封府早已荡然无存,而包府遗址如今已成了一个宽阔的湖泊。1987年,在包府坑的西北偶,出现了一座古朴典雅而又壮严肃穆的仿古建筑群,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开封“包公祠”。 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风格的包公祠,其主要建筑包括陈列有关包公正史的大殿和二殿,还有介绍包公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东西配殿,以及古色古香的祠门、照壁、碑亭等景点。 艺术地再现了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等一系列崇高的政绩。 据了解,包公祠建成后,曾先后迎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乔石、胡锦涛等同志以及许多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前来游览观光,每天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近年来,海内外出现了一股“包公热”无数港台同胞、海外华侨对清官包公无比崇敬,纷纷组团或成立“包公会”,专程来开封与合肥两地包公祠探询包公的踪迹,贵州有位70多岁的老人用100多个不同字体的“包公祠”篆章组合成一幅“心”字,精心装裱后专程来开封赠送给包公祠。这是多么平凡而又可贵!人民呼唤着“包青天”,时代应该出现更多的“包青天”。由此而令人联想到,每个人只要一生正道,造福于民,那么,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 历史最为公正,若寻答案,有包公祠为凭 !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