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书记、局长沈其鸿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1020210000775
图表名称: 党组书记、局长沈其鸿
起始页: 004.pdf
结束页: 004.pdf
图表类型: 照片
责任者: 钱保泽
马杰
分类号: K828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民政人物传记

内容

沈其鸿在民政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这12年他尝尽了民政工作的辛、酸、苦、辣。12年来,他一如既往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洪泽的民政事业中去。当年的小沈,如今已成了老沈,但他对民政工作的热情却始终不减。前不久,他受到了省民政厅和人事局的联合表彰。 1984年,他由县委组织部调任民政局副局长,当时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接受这个又苦又累的职务,而当上级领导找他谈话,要他挑起洪泽民政这副重担时,他亳不犹豫地走马上任了,而且一任12年。这12年,他经常思考的是如何团结全县民政战线的职工奋发图强,努力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他牵肠挂肚的是如何为全县1万多户,近6万民政对象谋利益。 民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救灾救济。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沈其鸿跑遍了全县的乡镇村组,为指挥全县的救灾救济工作提供了准确的 “地形图”。1991年那场特大洪涝肆虐江淮大地,洪泽顿成泽国,洪泽湖、白马湖暴满,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的堤坝处处有险情,群众一片惊恐,而他却凭心中那本 “挂图”,冷静地指挥着全县的救灾救济工作。他一面派查灾小组奔赴灾情最大的地区查灾报灾,统计数据,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一面组织发放救灾物资。在那最紧张的两个多月里,他没有好好休息一个夜晚,白天查灾、报灾,组织抢险,发放救灾物资,晚上值班。高度紧张的工作使他累得支气管扩张,吐痰带血—月有余,但他怀揣药片,仍一声不响地像年轻人那样日夜东奔西走。灾情稳定了,他那挺直的腰板却前倾了,人显得更加清瘦。由于他出色的组织领导,全县没有一人被洪水淹死,没有一户断粮断炊,没有一人外流乞讨。由此沈其鸿和他领导的集体双双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表彰。 有人说老沈办事不近人情。洪泽有他众多的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求着他,但他总是坚持原则,不送有损国家利益的人情,不乱花一分民政经费。他对民政对象,从不吝啬,全县有5个乡镇敬老院由拨款盖起了小楼;拨款15万兴建县福利院;每年用于聋哑学校的补贴上万元;用于民政对象和临时救济10多万元;拨专款安置优抚对象的生活。他将一腔热情倾注于洪泽的民政事业。 沈其鸿在任12年来,坚持不懈地追求民政事业的发展。洪泽县的福利生产就是在他一手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从1985年县局创办福利厂至今,该县的福利企业已发展到22个,年创产值近4000万元,年创税利234万元,产值、利税年递增率达2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其中花费了他多少心血,谁也道不完。1992年,他创办了 “洪泽县民政服务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他呕心沥血,找路子,跑贷款,争项目,经过他和公司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短短时间内,公司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拥有汽车客运,液化气供应、商品购销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老沈在洪泽民政事业上已经默默奉献了12年。这12年,该县的民政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样,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该县民政局由于他的出色领导,已连续多年被市民政局评为全优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县党委、政府的表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天命之年的他,如今正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构思着洪泽民政的宏伟蓝图。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钱保泽
责任者
马杰
责任者
沈其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