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图片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1020210000106
图表名称: 坦克图片
起始页: 001.pdf
结束页: 001.pdf
图表类型: 照片
责任者: 肖华文
分类号: D815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国际军事关系

内容

俄罗斯岀兵车臣公元1994年12月11日是让世人关注的日子.这天,车臣的天空虽没有挥洒雪花,然而呼啸着的炮弹有鼻有眼地落在首都格罗兹尼的大街小巷里,传来阵阵爆炸声,战争开始笼罩着面积不足2万平方公里的小小车臣……车臣人明白,俄罗斯动真格的啦 !于是,车臣的武装部队开始以飞快的速度筑起一道道防御工事,地面部队则用机枪轮番射击多次飞过格罗兹尼上空的俄罗斯战斗机。 俄罗斯军队以“家长”的身份亮相,要惩罚一下车臣这个不听话的“孩子”。俄罗斯北高加索军区的部队、一个空降师以及内务部队的4万多名士兵开始兵分三路从北高加索、印古什和达吉斯坦挺进格罗兹尼。装甲车、重炮和水箭装置轰隆隆地朝这个共和国开进,空中则盘旋着武装直升机和战斗机。 出人意外,俄罗斯军队在进军途中遇到了各种阻击。与车臣人有着亲缘关系的印古什人纷纷向俄军开火。当地的居民拆掉了一段连接印古什和格罗兹尼的铁路路基,迫使一辆俄罗斯的军列动弹不得,还有人利用妇女和儿童作掩护,朝执行任务的军人背后开枪,把他们从车中拖出来并焚烧了至少30辆装甲车,然而,印古什人也为车臣付出了血的代价。 浩浩荡荡的装备现代化的俄军是阻挡不住的,于13日晚从四面八方逼进格罗兹尼,同时,留下一路炮火和弹痕。从北高加索进入车臣的俄军先遣部队在到达距离格罗兹尼15公里处时,不断遭到部署在附近山上的车臣军队的袭击,俄罗斯军队于是向这座小山以及旁边的皮尔沃迈斯克耶村发动袭击.迫击炮弹落在山脊上,炸起直人云霄的滚滚浓烟;直升机向村庄发射了多枚火箭,顿时有数名妇女倒在血泊中。由印古什向格罗兹尼推进的俄军原本在行进到距格45公里时同当地官方达成了停火协议,一小时后平静又被打破。在总统杜达耶夫发出进行全面战争的号召之后,车臣部队首次击落一架俄罗斯直升机,并将4名飞行员打死,另一名受伤,俄罗斯军队立即出动5架歼击机向格罗兹尼市郊发射火箭炮,俄军从19日凌晨起对格罗兹尼发起一次又一次轰炸。 俄罗斯为何要出兵车臣呢? 民族积怨由来已久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经在小说《哥萨克》中将车臣人描写成“不怕死的英雄”,这不无道理。车臣人的确剽悍、勇猛、好斗,生活在北高加索的捷列河两岸。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纳赫乔人,从15世纪开始走出山区移居到平原。3个世纪后,纳赫乔人自称为车臣人,他们说的是属于高加索语系的车臣语,以阿拉伯字母作为他们的文字。 早在200多年前,车臣山区的部族就与俄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自从车臣人各相邻的其他民族在19世纪初的高加索战争中败给了沙皇俄国,车臣就成了俄国领土的一部分。十月革命后,车臣加入了苏联的怀抱,但它的自治方式却经常变化。1918年,车臣和另一个民族印古什成为当时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的一部分,车臣和印古什分别在1922年11月和1924年7月成立了自治州。1934年11月,两个自治州合并,直至1936年月才被改为俄罗斯联邦内的车臣——印古什共和国。 1938年,车臣人的文字改为俄文字母为基础。文字的更改并不真正令车臣人痛心,斯大林时代的一场运动给这个民族和印古什带来了心灵上的永久创伤。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车臣和印古什人被指控与徳国纳粹进行合作。1944年2月,苏联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撤销车臣 ——印古什共和国,将车臣人和印古什人从山区全体迁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各地。尽管赫鲁晓夫上台后平反了车臣和印古什人的冤案,在1957年恢复被撤销的自治共和国,被赶出家园、移居各地的车臣人和印古人重新返回了高加索,但是强行迁移的难忘经历在两个民族心理上投上了一层阴影,该自治共和国的版图也未能恢复原状。这两个倔强的山地民族尤其是强悍的车臣人一直怀着仇恨和独立之心,车臣人要在高加索地区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推广伊斯兰教典。 车臣对俄罗斯软硬不吃有人说,车臣是俄联邦20多个共和国内最不驯服的一个。80年代后期,车臣的民族主义重新抬头。1990年10月,车臣“民主派”召开了第一次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成立“车臣主权共和国”的宣言。1991年6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声明,宣布共和国不参加苏联和俄罗斯联邦,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为共和国“唯一合法权力机构”,实际上当时的政权仍然掌握在车臣——印古什最高苏维埃手中。 1991年“8·19”事件、苏联解体之后,车臣的独立情绪更为高涨。这一事件的爆发改变车臣——印古什的政治形势。1991年9月,以退役将军杜达耶夫为首的车臣族全国国民大会,掀起了反对当时政府的大规模游行,并于10月27日举行了车臣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和总统的选举,杜达耶夫当选为首任总统。11月2日,车臣宣布成立独立的车臣共和国.11月9日,叶利钦发布命令宣布选举无效,并在该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但杜达耶夫毫不示弱,不仅宣布车臣进入战时状态,而且在紧急状态命令执行之日起手扶古兰经宣誓就职,宣布该共和国脱离俄罗斯独立。杜达耶夫宣布独立,不承认与联邦中央的隶属关系,开创了脱离俄而独立的先例,俄其它联邦主体开始效之。后来,联邦内至少有6个主体不向中央财政纳税。更重要的是,车臣的独立倾向有可能威胁到整个联邦的统一。因此,俄始终不承认车臣独立,更不承认杜达耶夫是车臣的合法领导人,双方关系一直十分紧张。1992年车臣拒签联邦条约,前年又拒绝参加新的议会选举,去年又不理睬俄社会和睦条约。 去年2月,俄政府同另一个宣布独立的鞑靼共和国签定了划分权利关系的条约,鞑靼承认中央政权,叶利钦却把这一模式推广到车臣。经磋商,杜达耶夫已答应来莫斯科同叶利钦讨论解决车臣问题的办法。,但5月28日,发生了刺杀杜达耶夫未遂事件,30日,叶利钦又命令延长了对与车臣毗邻的印古什的紧急状态,并扩大实行紧急状态的范围,堆加了兵力。杜达耶夫认为此举意在对车臣施加军事压力,从而改变初衷,分歧便日益尖锐。 出兵讨伐的前前后后年终岁末的俄罗斯首都,冰天当地。如今已不大关心政治的行政官员和老百姓们在讨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对车臣真正瞩目,是从11月26日车臣杜达耶夫军队将俄军抓获作为人质那天开的。这天,车臣杜达耶夫军队与反对派发生激烈枪战,随之传出在杜达耶夫军队抓获的俘虏中发现了俄罗斯士兵,证明俄军直接参与了推翻杜达耶夫的战斗。经过沸沸扬扬的宣传战,形势悄悄出现新的动向。去年7月,俄罗斯正式承认的、由阴夫图尔汉诺夫领导的临时委员会宣布废黜车臣总统杜达耶夫,成立临时政府,车臣共和国出现了双更政权。9月,俄罗斯国防部首次宣布在车臣周围部署兵力。车臣宣布独立3年来,杜达耶夫除了给这个共和国带来一些纯粹的外表象征物——国旗、国歌和国徽之外,并未给车臣带来什么好处,导致了俄釆用非和平手段的决心。 12月7日,莫斯科召开了俄罗斯安全会议并发表声明,宣布俄——车臣共和国发生的冲突是“非法武装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必须采取一切宪法措施解除和消灭这些非法武装集团”。这表明了克里姆林宫新的态度,即这是3年来俄第一次宣布杜达耶夫政权是非法政权。到了12月9日,情况出现新的变化。这天,俄通社——塔斯社公开报道说:“叶利钦总统今天下令政府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解除车臣共和国境内和奥塞梯印古什冲突地区武装力量的武装西方新闻媒介立即对此发表评论,认为这“增加了军队干涉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作出这一重要的总统令后,叶利钦却不在他的办公室,当地电视台报道叶利钦这一天在莫斯科医院做了鼻梁手术,需要在医院小住5到7天,这不禁令人想起去年10月流血事件期间叶利钦突然感冒的相似镜头。 外电分析,是否叶利钦在躲避社会舆论?还是早已做好了什么安排?当天一架重要军用飞机在莫斯科机场起飞之后情况开始变得明朗起来。原来,机上搭载的两名主要乘客是俄罗斯大名鼎鼎的军界要员,一个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另一位是内务部长叶林。专机起飞后直飞北奥塞梯共和国的莫兹多克机场。而此前一天,另外两位莫斯科要员、负责协调车臣问题的副总理叶戈罗夫和反间谍局局长斯捷帕申也悄悄抵达了这一机场。 12月10日是周末,也是莫斯科的休息日。一位常驻莫斯科的外国资深记者从静悄悄的气氛中发现了异常现象:几个权威的新闻机构负责人都在单位上班,而不像通常那样轮休。于是他打电话给总统新闻局负责人,可新闻局负责人却意外地“休假”了。种种现象表明,似乎有什么事情发生。这位记者猛然间想起明天正是星期天,历史上不是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在星期天早晨发生吗?果然,12月11日早晨7点左右,车臣共和国同北高加索、印古什、达吉斯坦接壤的边界同时出现了3支势不可挡的俄罗斯军队。T-72坦克和紧跟其后的装甲运兵车、步兵战斗车和自行火炮在展曦中隆隆地向车臣逼近。 当晚,俄联邦总统新闻处发布了叶利钦总统的《告俄罗斯同胞书》:“亲爱的同胞们:今天,1994年12月11日,俄联邦内务部和国防部的军队进入了车臣共和国的领土……”人墙能挡住俄军吗?俄罗斯3年来始终对车臣按兵不动,如今却选择在这严寒的冬天出征。原因是过去几年莫斯科的权力斗争此起彼伏,中央政府根本无法顾及车臣,也不敢草率处理车臣问题。如今俄联邦分裂的危险性阶段已成过去,支持车臣独立的前格鲁吉亚政权已更迭,新政权不支持车臣独立,加上国际上基本认为车臣问题是俄内部问题,现在是武力解决的良好时机。 出兵车臣的直接原因在于俄当局以夷治夷的美梦遇到了彻底破灭。车臣内部并不人人支持杜达耶夫,杜面对着3支反对派,他们都拥有一定力量的武装,本来俄当局始终希望车臣的内讧能瓦解杜达耶夫的权力。在11月26日的进攻中,参加反对派作战的一些俄军士兵还沦为车臣的战俘。车臣当局同反对派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以及大丢莫斯科面子的俄兵被俘之事,使俄当局找到了对车臣进行军事干预的借口。但是,在出兵车臣问题上,英斯科出现了两种立场,文官主张文治,武官主张武治。 叶利钦最后不顾议会的反对,下令俄军进入车臣境内,车臣是高加索的中心,控制了车臣就等于控制了整个高加索,它的独立会使俄损失这块肥沃的石油产地,再一方面也会使高加索山脉的天然屏障出现缺口,还会切断莫斯科与里海原有的联系,因为里海的石油管道都经车臣通往莫斯科。 外电认为,叶利钦出兵车臣也是为己考虑。今年叶氏政绩平平,支持率有所下降,如果能一举解决车臣问题完成“统一” 大业必能改变形象,以强硬的态度出现,为在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连任作准备。但是,空中力量能够轰炸这块土地,却激怒了这个民族。12月20日,冰雪覆盖的格罗兹尼郊外,数千名车臣妇女和领取养老金的老人手挽手筑起了一道人墙,欲以生命来抵御俄军的进入。 位于北高加索的车臣,境内多山地密林,其120多万人口中大部分是彪悍的车臣人,谁能阻止杜达耶夫或其他车臣当权人物利用民族情绪上山打游击呢?英国《泰晤士报》认为,俄出兵车臣使人想起阿富汗车臣之战火如何燃下去,世人拭目以待。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肖华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