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泗阳县洋河镇党委书记周崇宝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1020210000044
图表名称: 中共泗阳县洋河镇党委书记周崇宝
起始页: 004.pdf
结束页: 004.pdf
图表类型: 照片
责任者: 张家华
张遵奎
分类号: TU984
关键词: 区域规划 城乡建设

内容

座落在泗阳、泗洪、宿迁三县交界处的泗阳县洋河镇,象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苏北大地上,人们赞美她是苏北的“小江南”。1988年,洋河镇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淮阴市第一个非县城的亿元镇。前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7亿元,去年1一9月份,全镇完成工业产值27404万元,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一、打铁先要自身硬狠抓党建,以人为本,造就一支能打经济工作硬仗的基层党组织。这是洋河镇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镇党委书记周崇宝说:"经济发展的快慢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坏成正比,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致力于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努力培养发展经济的带头人。他们规定支部书记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从1993年起,他们就下发文件,规定经济工作搞不好的单位,支部书记应负主要责任,把他们由过去的满把抓,事事管,引导到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上。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求基层干部要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懂得政策法令的政治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头脑,实事求是的科学头脑。为此,该镇党委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党支部的宗旨教育和奉献精神教育,要求他们廉洁清正,为民造福。另一方面加强对基层支部班子的技能教育,努力提高他们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懂经济、会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利用镇党校定期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学习企业管理知识。1993年,他们委托职中,代培了40名基层经济管理干部。他们还多次组织村支部书记、企业厂长到外地参观学习,学习人家的创业精神、办厂经验、管理方法,帮助基层干部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洋河镇党委把抓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作为抓经济建设的先决条件。他们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着力把支部班子配备成经济型、企业型的班子。新化村原来是全镇比较后进的单位,党委领导通过广泛的走访调查,决定让私营企业主朱永"出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从自己的企业中抽出40多万元资金,支持村里办工业,先后兴办了酒厂、面粉厂、制曲厂等5个小厂,在很短时间内,改变了该村的后进面貌。大圩村集体经济严重滑坡,效益出现了负增长,党委经过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将具有经济工作经验,有群众威信,曾任过村支部书记的黄建富同志重新启用。他上任后,南上北下,引资金、找销路、抓管理、很快地启动了生产,打开了产品销路,不到一年时间,四个村办企业盈利了17万镇党委制定了激励措施,实行竞争上岗。年初,镇里与各村、厂签订目标责任制,按季度进行考核,年终奖惩兑现。1993年底,他们拿出十几万元,奖励给那些在经济工作中的有功之臣。二、借船出海扬征帆洋河镇有2.4万多农业人口,8000亩耕地,人均只有3分多地。1978年,全镇人平分配只有54元.党委、政府从多年的发展经历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仅靠人均三分地难以致富,要想富,必须走发展工业这条路。他们认真分析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洋河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曾因酒业的兴旺而兴旺,也曾因酒业受挫而受挫。现在既有酿酒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又有洋河酒的知明度。因此,他们把发展酿酒业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发动全镇上下,大力发展酿酒业,走镇办、村办、户办、联办一起上的路子.全镇掀起了兴办酒厂热潮。目前,全镇已有酒厂65家,其中,镇办6家,村办11家,户办、联户办48°在发展酿酒业中,党委、政府引导企业走联合之路,借船出海,借梯上楼。他们眼睛向内找靠山,积极发展同洋河酒厂建立了横向联合关系。在洋河酒厂的帮助下,这些企业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成为全镇的骨干企业.他们眼睛向外攀高亲,积极发展与高等学府、科研单位的联合,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目前,全镇已有5家企业与高等学府和科研单位缔结良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内外并举结伙伴,积极发展与工贸企业间的联合,全镇建立伙伴关系的企业达12家。酿酒业的兴起,带动了全镇工业的发展。制曲、胶套、纸盒、造纸、印刷等企业应运而生,砖瓦、建材、建筑等企业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业兴百业的局面。1993年以来,他们狠抓了两条关键措施。首先,加大技改投入。1993年,他们投入近千万元,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镇办造纸厂,通过市场调査,了解到高强度瓦楞纸不仅销路广,而且效益高,于是党委决定对造纸厂进行技改。他们投资260万元,添置了高强度瓦楞纸生产线。通过技改,该厂纸产量可达1000吨,产值可达1000万元,利税可达100万元。去年,他们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计划全年投资1650万元.1-9月份,已完成财务支出1289.5万元,全镇累计完成技改项目26个,其中,新上项目4个,改造项目22个。苏洋酿酒有限总公司,通过国内外市场考察,与韩国合资创办缫丝厂,总投资为800万元人民币,第一期装机容量1220台,已于去年7月投产,年创产值1000万元,利税200万元。其次,转换企业机制。去年初,洋河镇党委狠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再造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他们根据企业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改制措施。全镇58家集体企业,其中:实现股份制企业的10家,实现公有民营28家,租赁拍卖2家,其余实行承包经营。全镇共收取经营权转让费93.11万元,固定资产折旧费25.4万元,风险抵押金24.53万元。西门砖瓦厂,实行公有民营后,企业经营者自筹资金6.8万元搞技改,千方百计提髙产量。去年1—9月份,生产成品砖800多万块,相当于过去两年生产量。三、同心下好一盘棋该镇党委认为:少数人富不算富,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目的。他们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千家万户致富的重点工程。在抓好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奔小康的步伐。加强基础实施的建设,创造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他们投资160多万元,新建邮电大楼,实现电话直拨全国各地。他们投资500多万元搞城镇建设,拓宽了徐淮路,铺设了酒家路、中大街、西门路、平安路、小街路等路段,形成了环城路面黑色化。投资近百万元新建了蔬菜市场、工业品市场、沙石市场、木材市场和夜宵餐棚。在开拓群众致富门路上,做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方便广大群众进市场、搞流通、赚大钱,他们实施"沿路经济”、"街心经济”发展战略,以徐淮路为主轴,新建十里长街,将沿路、沿街经商的黄金地段统一规划,全部出租经商, 实行集体、个依一起上,大力发展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全镇大街小巷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现在,全镇个体工商户已达1200多户,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洋河镇党委、政府还积极扶持那些经济能人,放手发展私营企业,让那些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能人,先富快富,以此带动全镇富。他们对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一样看待,做到一样规划,一样落实,一样管理,一样服务,一样检查评比。党委要求政府机关各部门要少干预,多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苏洋酿酒有限总公司是私营企业,他们在创办缫丝厂过程中,党委、政府给予极大的支持。党委书记周崇宝为他们南上北下,到东北参与外商洽谈,到苏南帮助他们选购设备。在棊建过程中,党委委员、副镇长胡兆亮同志亲自担任筹建组组长,他经常到工地检查监督,了解情况,当他们砖头紧张,供应不上时,他就与砖瓦厂联系,保证优先供应,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党委、政府领导热心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更加放开胆量,寻求发展。目前,全镇已有个体私营企业70家, 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产值、利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一半,成为洋河镇经济的半壁江山。第三产业的兴起,大大加快了群众致富的步伐。全镇拥有100万以上资产的户达12户,拥有30万以上资产的18户,到去年10月底,全镇个人存款接近1亿元,人均存款3000多元,户均存款1.6万元。在今后的发展中,他们提出:“工业抓跳跃,农业抓高效,第三产业抓钞票.”到1997年,全镇工业产值将达到8亿,实现“两年翻一番,1996年达小康”。他们正向这一目标奋力前进。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家华
责任者
张遵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