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6853
颗粒名称: 涟水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
分类号: D633
摘要: 涟水县共有回、满、藏、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近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近年来,该县认真做好民族工作,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市政府和省民委的表彰。该县北集乡朱桥村是全县1000多名回族同胞聚居村,该村原来只有一所小学,回民子女上中学要到五六公里外的乡办中学。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工作

内容

涟水县共有回、满、藏、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近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近年来,该县认真做好民族工作,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市政府和省民委的表彰。
  该县北集乡朱桥村是全县1000多名回族同胞聚居村,该村原来只有一所小学,回民子女上中学要到五六公里外的乡办中学。县乡政府通过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等方法,在村里建起了全县第一所回民中学,还设立了少数民族奖学金制度。
  1989年,县政府优先支持朱桥村低息贷款12万元,1990年又从县黄淮海开发资金中再次解决低息贷款20万元,用于发展牛、羊养殖业。县多种经营管理部门无偿支持3000元经费,建起36座稻草氨化池,使该村牛羊养殖的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牛羊饲养和屠宰加工专业村。县乡政府用3个月的时间帮助村里完成了改水工程,使回族群众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成为当时全县农村中第一个“自来水村”。
  1992年,县委又为该村派去扶贫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12万元,帮助村里将原来一条每逢阴雨天就泥泞满地,人难行、车不通的土路改建成砂石公路。回族同胞把这条路称为“民族团结路、经济振兴路”。
  近年来,该县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对少数民族的干部优先安排使用。如朱桥村原党支部书记米图生,因发展民族经济成绩显著,1991年底被提拔担任副乡长。目前,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中有5人担任村级或民族企业的负责人,有6人担任县、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寿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江苏省民委
相关机构
涟水县回民中学
相关机构
涟水县政府
相关机构
涟水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涟水县
相关地名
朝鲜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北集乡
相关地名
朱桥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