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科技富民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6682
颗粒名称: 汗洒科技富民路
其他题名: 记涟水县北集乡沈荡村支书沈丙安
分类号: K827
摘要: 曾以创建市级明星村、市级文明单位而闻名遐迩的涟水县北集乡沈荡村党支部书记沈丙安,5月初又被评为全县"十佳青年”,再次成为全县瞩目的新闻人物。沈荡村的村民们无不骄傲地说,他不光是名符其实的 “十佳”青年,更是领导我们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的领头雁。在以沈丙安为首的支部“一班人”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沈荡村已发展成为全县屈指可数的小康村。
关键词: 村支书 人物传记

内容

曾以创建市级明星村、市级文明单位而闻名遐迩的涟水县北集乡沈荡村党支部书记沈丙安,5月初又被评为全县"十佳青年”,再次成为全县瞩目的新闻人物。沈荡村的村民们无不骄傲地说,他不光是名符其实的 “十佳”青年,更是领导我们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的领头雁。在以沈丙安为首的支部“一班人”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沈荡村已发展成为全县屈指可数的小康村。70%以上的农户成为万元户,95%以上的农户成为文明户、遵纪守法户和五好家庭户.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20万元,人均收入1520元,村集体积累8万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0年底,30出头的沈丙安走上村支书岗位,他不甘心停留在“有粮吃、没钱花”的穷困状态,多次与支部"一班人” 和老党员、老农民研究制定富民兴村规划,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他们根据本村有繁育良种经验的实际情况,决定扩大良种繁育规模,发展科技含最大、经济效益高的种植业,并凭着庄稼人的热情和干劲,赢得县种子公司的信任,与他们签订了1200亩水稻、1600亩小麦的良种繁育合同,成为该公司良种繁育基地。为了提高农民科学制种水平,沈丙安多次邀请县、乡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培训农民,村里投资1.5万元办起广播站,每个农户都装上动圈喇叭,由他和村长、农技人员在早晚时间轮流讲授技术。同时,村里成立农业综合服务队,设立农机、农技、农资、植保四个专业服务组,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些措施实施以后,学科学、用科学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良种繁育质量、产量逐年上升,并创造了水稻制种单产260公斤的好收成。几年来,该村已出售优质水稻、三麦良种130多万公斤,并打入四川、湖南等农业大省市场,繁育良种收入已占该村农业收入的70%以上,真正成为致富农民的支柱产业。沈丙安从实践中认识到,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沈荡村还应当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1992年底,乡里与市肉联厂联营饲养2000头母猪,当时正值生猪市场疲软,群众心存疑虑.沈荡村‘干群预料潮落必有潮涨时,全村一下子购回500多头小母猪,农户利用杂交制种剩下的母本稻草加工成粗饲料,加上村干部在广播中反复宣传科学饲养技术,到了第二年下半年就繁殖苗猪5000多头。去年全村出售苗猪9800余头,户均收入上万元。后来,沈丙安与支部"一班人”经过考察论证,又在1993年冬发动农民拓植白果500亩,为了把长远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使植果农户挂果之前收人不减少,沈丙安等人又引导农户在果树地里套种棉花、油菜、蔬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沈丙安在利用科学技术加快富民步伐的同时,还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去冬今春,村里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村300多亩废沟塘逐步开发成高产鱼塘,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目前已开发水面80多亩,全部承包给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村里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村里成立农用物资供血站,为群众代购籽种、肥料、农药、激素等农用物资,年购销额50万元,不仅方便了农民,堵住了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害,村里每年还可以从中获得经营收入。再加上村农机服务队、自来水厂等经济实体的收入,沈荡村每年可获得收入数万元. (维富云超严胜王祥)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维富
责任者
云超
责任者
严胜
责任者
王祥
责任者
沈丙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涟水县
相关地名
北集乡
相关地名
沈荡村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湖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