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泰民安 政通人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6603
颗粒名称: 村泰民安 政通人和
其他题名: ——沭阳县阴平乡信访工作纪事
分类号: D632.8
摘要: 1993年,沭阳县阴平乡发生信访40件,其中五户庄村部分群众,还打着“华夏有青天,五户庄无日月”的横幅,集体上访,惊动了市县领导。然而,岁岁年年人不同。1994年以来却无一起集体上访,无一人越级上访,呈现了政通人和,村泰民安的新局面。——把握“热点”矛盾,突出整治“三风”,安抚群众情绪。
关键词: 民政工作 信访工作

内容

1993年,沭阳县阴平乡发生信访40件,其中五户庄村部分群众,还打着“华夏有青天,五户庄无日月”的横幅,集体上访,惊动了市县领导。然而,岁岁年年人不同。1994年以来却无一起集体上访,无一人越级上访,呈现了政通人和,村泰民安的新局面。——把握“热点”矛盾,突出整治“三风”,安抚群众情绪。在农村一些地方,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群众对盛行的吃喝风非常气愤,糊涂的财务帐极为不满,名目不清的乱收费、乱掩派疾恶如仇。三风不除,何以安宁。有鉴于此,乡领导作出规定:村组干部到乡里开会,统一安排在乡政府食堂吃便饭;各种收费项目、标准公之于众,持证收费,抵制各种不合理的摊派。对曾因帐务问题诱发“抗粮”事件的大宅村,由一名副乡长带队协助清理帐务,理清了与农户的往来帐务。去年夏季,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全年的定购任务。干部群众皆大欢喜。
  ——釜底抽薪止沸,超前防范摩擦生怨事因,稳定群众情绪。阴平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条好“规矩”:领导干部经常下访,注重跟踪式回访,与重点户、重点人保持联系,定期约访。借助“三访”载体,洞察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反对什么,便于发现、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党委书记晏友宾介绍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员、群众代表纳谏会上,“老上访”张某透露信息,徐庄村农民正在酝酿对乡渔场讨个说法。老晏调查得知,早在10多年前,乡里占有徐庄村40亩地挖塘养鱼,收益归乡,当地群众在提留、公粮等方面没得到什么减免。老晏依据有关农村政策,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和一班人协商后,把渔场退还给村里管理。化解一个生怨事因,稳定了一片群众的情绪。
  ——强化基层建设,密切鱼水关系,理顺群众情绪。因为村组干部处于最基层,基层又是生发各类矛盾的发源地。由此,该乡双管齐下,一方面关心村组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建设,采取专题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村组干部进行政策、形势、理论、领导方法等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对一些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兼顾群众心理上、经济上的承受能力。例如:从化肥、农药的供应,到畜禽防疫、灭鼠药的分发,完全按照群众意愿,纳入服务合同,谁受益、谁负担,不搞指令性摊派。公平合理,好事办好,自然得到群拥护。——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向心力度,鼓舞群众情绪。穷争饿吵,仓廩实而矛盾少。阴平乡非常注重把群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发展经济上来,从乡情出发,确立了“44211”致富工程(即4万亩花生,4万亩三麦,2万亩果树,1万亩西瓜,1万亩蔬菜)。窑庄村九组仲维芹,茬口巧安排,种植讲科学,花生地套种玉米,腾出茬口又栽菜,据村支书夏立怀介绍,每亩综合收益近两千元。囤里有粮,喜气洋洋,兜里有钱,日子蜜甜。阴平乡村泰民安农家乐的富文章业已破题。经统计部门证实,1994年在百日干旱少雨的重灾面前,全乡粮食总产仍达3300万公斤,向国家交售定议购粮400万公斤,财政收入比去年增加32万元。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倬
责任者
晏友宾
相关人物
夏立怀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沭阳县
相关地名
阴平乡
相关地名
户庄村
相关地名
大宅村
相关地名
徐庄村
相关地名
窑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