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千年旧俗 树一年新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6563
颗粒名称: 破千年旧俗 树一年新风
其他题名: ——宿迁市殡葬改革工作小记
分类号: D632.9
摘要: 维系几千年的封建迷信的丧制、丧礼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人至今仍存有“人土为安”、“重殓厚葬”等陋习,导致了“做道场”、“选风水”、摆供祭灵、宴请宾客等旧的殡葬习俗死灰复燃,并有蔓延趋势。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殡葬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 民政工作 殡葬改革

内容

维系几千年的封建迷信的丧制、丧礼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人至今仍存有“人土为安”、“重殓厚葬”等陋习,导致了“做道场”、“选风水”、摆供祭灵、宴请宾客等旧的殡葬习俗死灰复燃,并有蔓延趋势。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殡葬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宿迁市的殡葬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民政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共同努力,该市火化率达100%,骨灰入堂率稳步增长,有效地抑制了人棺土葬,杜绝了封建迷信活动的滋长。从而使该市的殡改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
  他们首先着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殡改意识,让群众了解土葬存在“四害”,即浪费很大,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木材,不利于发展生产;极不经济,为体面,借钱大操大办,造成很大经济负担,迷信活动,毒害人们思想,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卫生,尸体里存有各种细菌、病毒,土葬后通过地下水、土壤、空气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他们还利用广播向群众宣传殡葬改革的具体内容,纠正人们“只要尸体火化了,其它活动任意料理”的错误思想,他们还对群众进行“一个划清、一个反对、一个提倡”的系列宣传,一个划清是:划清国家允许宗教信仰活动与封建迷信的界限;一个反对是:反对棺椁必重,衣衾必多的旧习俗,一个提倡是:提倡厚养薄葬,俭办节财,祭之以礼的新风尚。
  其次是强化领导,建立和完善殡改工作制度。市、乡、村分别成立殡改领导小组,建立上下齐抓共管,不留死角,不留空档的管理体系,明确责任,真正把对殡管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层层签订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目标,做到六包;一包火化率100%,二包不准入棺土葬,三包按规定要求骨灰人堂,四包不留坟头,五包丧事不搞迷信活动,六包不准大操大办。为了便于殡改管理工作的进行,他们根据各自的责权范围,确保奖惩兑现,使该市的殡改工作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认真抓好服务,不断提高殡改工作水平”,这是该市在搞好殡改工作中悟出的启示。为此,他们明确规定:1、村组两级领导小组主动为丧户联系灵车,特困户由集体解决车费;2、扩建骨灰堂,提高存放量,方便就近入堂;3、健全村级红白理事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按章做好各种服务工作;4、组织、筹集殡改管理专项基金,对按规定火化并将骨灰存放到堂的给予100元的补助,由于他们措施得力,几年来,该市连续保持了火化率100%的好成绩,骨灰入堂率大大増强,二次入棺土葬现象得到很好抑制,平坟还田160多亩。
  俗话说,“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教育群众与传统观念决裂,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尤为重要,塘湖乡九里村村长母亲病逝,其亲友再三坚持骨灰土葬,但他以一个干部、共产党员的名义坚持将骨灰送入骨灰堂。马楼支书董传胜,在开展平坟还田工作中,积极响应,以身作则,第一个平掉了自家的祖坟,为群众做出了表率。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董传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宿迁市政府
相关机构
宿迁市民政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宿迁市
相关地名
塘湖乡
相关地名
九里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