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财政局千方百计扶持地方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6230
颗粒名称: 涟水财政局千方百计扶持地方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7
摘要: 5月伊始,涟水县不断传出好消息:全县85%以上县属企业实现了首季“开门红”,10多家多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或减亏;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税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8%和96.55%,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民种田积极性也空前局涨,今年春播粮、棉面积稳中有升。人们说:出现这样的良性发展势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县财政局于困境之中,想方设法发挥职能,培植财源,聚财敛财,支持工、农业生产的结果!涟水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近年来,虽然每年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但财政支出却以20%的速度递增,全县每年增支达2000万元,出或了严重的入不敷出困境。
关键词: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发展

内容

本报讯5月伊始,涟水县不断传出好消息:全县85%以上县属企业实现了首季“开门红”,10多家多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或减亏;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税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8%和96.55%,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民种田积极性也空前局涨,今年春播粮、棉面积稳中有升。人们说:出现这样的良性发展势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县财政局于困境之中,想方设法发挥职能,培植财源,聚财敛财,支持工、农业生产的结果!涟水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近年来,虽然每年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但财政支出却以20%的速度递增,全县每年增支达2000万元,出或了严重的入不敷出困境。为尽可能不使财政部门支持工农业生产职能受到削弱淡化,他们一是广纳良策,先后召开党组会、支部会、股(所)长会,开展“财政资金紧张首先应该保什么” 等大讨论,确定了在保工资前提下,确保其它专项指标顺利落实与实施;二是抓行风,促廉政。严格执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和财政干部“五坚持、十不准”等,上上下下从严对照,自觉执行。去年年中和年底,该局在县32个重点部门和单位行风评议中,两次获得总分第一,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干群的信任和赞许。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制,与职能股(室)、乡镇财政所签订责任状,完善个人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去年,全县圆满完成了难度特大的250多万元各种基金征收任务,财政部门收入比前年增长120.2%。
  与此同时,涟水县财政局积极开展外线作战,一方面向上争取,横向借、多方筹、内部挖,多集道筹集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据统计,近几年,全县共筹集融通支农资金、企业周转金和财政“小贷”等7900多万元,其中,投放县属工业企业资金达5000多万元,每年为国家大型企业高沟酒厂投入技改资金800多万元,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投入40多万元,今年一季度,就筹集了800多万元,投放给高沟酒厂、服装厂、肉联厂和涟城镇等,又争取了210万元,支持余号、前进等3乡无花果深度加工、肉牛饲养等和高沟面粉厂、岔庙绢棉厂等4家乡镇企业技改等。另一方面,挤出人力、财力,直接与特困企业和贫困村挂钩,帮困扶贫。去年,他们与特困企业电机厂挂钩后,认真帮助企业找原因、寻出路、抓管理、搞改制,先后两次解决流动资金32万元,帮助启动生产,经过努力,该厂圆满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扭亏目标。对徐集乡季庵村,他们以支农、促农、科技兴农为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扶贫、扶志、扶短平快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办实事,求实效,一年使农民收入净增200元以上,从而一次性脱贫。
  (潘昌国周伟金厚勋)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潘昌国
责任者
周伟
责任者
金厚勋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涟水县财政局
相关机构
岔庙绢棉厂
相关机构
涟水县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涟水县
相关地名
高沟
相关地名
涟城镇
相关地名
徐集乡
相关地名
季庵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