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打假办发言人分析五大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6092
颗粒名称: 全国打假办发言人分析五大原因
分类号: F760.6
摘要: 全国打假办发言人日前称:两年来,我国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5亿多元,捣毁伪劣商品窝点14600多个,判刑470多人,其规模之大可谓史无前例。我国有关打击伪劣商品的法规有近百个,已有一整套打假的法律。然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依然横行无忌,打假形势不容乐观,伪劣商品为何屡扫不绝?
关键词: 贸易经济 伪劣商品

内容

全国打假办发言人日前称:两年来,我国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5亿多元,捣毁伪劣商品窝点14600多个,判刑470多人,其规模之大可谓史无前例。我国有关打击伪劣商品的法规有近百个,已有一整套打假的法律。然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依然横行无忌,打假形势不容乐观,伪劣商品为何屡扫不绝?这位发言人分析了下列原因: 一、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最大“保护伞”,有关主管部门片面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经济效益”,常常为伪劣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开脱、庇护。二、我国有关打击伪劣商品的法规界定处罚力度不够,仅是没收非法所得和处以非法所得15—20%的罚款,不具威慑力。三、流通渠道的“回扣”风,是滋生伪劣商品的温床。为什么有人要舍近求远赴外地采购伪劣品?为什么有人明知对方推销伪劣商品,坑害本地消费者,却要大量购进?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挡不住高额“回扣”的诱惑。四、“暴利”是制假售假的动力。名牌商标是无形的财富,每当一个名牌问世,跟着便会冒出一串假冒产品。五、消费者的虚荣和无知,使伪劣商品有消费市场。而对成百上千的名牌,明知便宜货不是正宗,但为了满足虚荣心,也会有人愿花钱买假名牌。(丁亚东摘自《公共关系报》)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丁亚东
责任者